中医如何刮痧身体各部分刮痧的技巧介绍
2021-4-1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新朋友点击上方蓝字华夏素问养生健康生活现在开始
中国刮痧健康法是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众采针灸、按摩、点穴、拔罐等中医非药物疗法之所长,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刮痧方法、经络、腧穴及临床治疗等部分。 刮痧所用工具是水牛角为材料制做的刮痧板,对人体具有活血化瘀、调整阴阳、舒筋通络、调整信息、排除毒素、自家溶血等作用,既可保健又可治疗的一种自然疗法。刮痧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中国民间医学传统认为:皮肤出现红点如粟,以指抚摸皮肤感到稍有阻碍的疹点,是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反应在皮肤的一种表现,是临床许多疾病的共同症候。大部分疾病都是由于气血瘀滞造成的,「痧」是一种病邪的排泄产物,「出痧」意味着「给邪以出路」,从而改善气血平衡。 中医刮痧的保健作用 刮痧疗法的预防保健作用又包括健康保健预防与疾病防变两类。刮痧疗法作用部位是体表皮肤,皮肤是机体暴露于外的最表浅部分,直接接触外界,且对外界气候等变化起适应与防卫作用。皮肤所以具有这些功能,主要依靠机体内卫气的作用。卫气出于上焦,由肺气推送,先循行于皮肤之中,卫气调和,则‘’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灵枢。本脏》)。健康人常做刮痧(如取背俞穴、足三里穴等)可增强卫气,卫气强则护表能力强,外邪不易侵表,机体自可安康。若外邪侵表,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表证,及时刮痧(如取肺俞、中府等)可将表邪及时祛除,以免表邪不祛,蔓延进入五脏六腑而生大病。 中医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确切的发明年代及发明人,难以考证。较早记载这一疗法的,是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年撰成的《世医得效方》。“痧”字从“沙”衍变而来。最早“沙”是指一种病证。刮痧使体内的痧毒,即体内的病理产物得以外排,从而达到治愈痧证的目的。因很多病症刮拭过的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紫红色或暗青色的类似“沙”样的斑点,人们逐渐将这种疗法称为“刮痧疗法”。 中医刮痧的治疗疾病作用 刮痧疗法的治病作用可表现在以下方面: 活血祛瘀作用 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调整阴阳作用 刮痧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如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等处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进者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正常。这说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 舒筋通络作用 肌肉附着点和筋膜、韧带、关节囊等受损伤的软组织,可发出疼痛信号,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使有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肌肉的收缩、紧张直到痉挛便是这一警觉状态的反映,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肢体活动,从而减轻疼痛,这是人体自然的保护反应。此时,若不及时治疗,或是治疗不彻底,损伤组织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疤痕化,以致不断地发出有害的冲动,加重疼痛、压痛和肌肉收缩紧张,继而又可在周围组织引起继发性疼痛病灶,形成新陈代谢障碍,进一步加重“不通则痛”的病理变化。 临床经验得知,凡有疼痛则肌肉必紧张;凡有肌紧张又势必疼痛。它们常互为因果关系,刮痧治疗中我们看到,消除了疼痛病灶,肌紧张也就消除;如果使紧张的肌肉得以松弛,则疼痛和压迫症状也可以明显减轻或消失,同时有利于病灶修复。 经脉的分支为络脉,皮部又可说是络脉的分区,故《素问。皮部论》又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皮部之经络的关系对诊断、治疗疾病有重要意义。《素问。皮部论》:“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舍于府藏也。”指出病邪由外入内,经皮呻络呻经呻腑挛的肌肉通过用刮痧板为工具配用多种手法作用下得以舒展,从而解除其紧张痉挛,以消除疼痛。 信息调整作用 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脏器的固有频率及生物电等),当脏器发生病变时有关的生物信息就会发生变化,而脏器生物信息的改变可影响整个系统乃至全身的机能平衡。 通过各种刺激或各种能量传递的形式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输入到有关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器的调整作用。这是刮痧治病和保健的依据之一。如用刮法、点法、按法刺激内关穴,输入调整信息,可调整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延长左心室射血时间,使心绞痛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改善冠心病心电图的s―T段和T波,增加冠脉流量和血氧供给等。如用刮法、点法、按法刺激足三里穴,输入调整信息,可对垂体、肾上腺髓质功能有良性调节作用,提高免疫能力和调整肠运动等作用。 排除毒素作用 刮痧过程(用刮法使皮肤出痧)可使局部组织形成高度充血,血管神经受到刺激使血管扩张,血流及淋巴液增快,吞噬作用及搬运力量加强,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排除,组织细胞得到营养,从而使血液得到净化,增加了全身抵抗力,可以减轻病势,促进康复。 行气活血 气血(通过经络系统)的传输对人体起着濡养、温煦等作用。刮痧作用于肌表,使经络通畅,气血通达,则瘀血化散,凝滞固塞得以崩解消除,全身气血通达无碍,局部疼痛得以减轻或消失。 颈部刮痧 现代医学认为,刮痧可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另外刮痧的刺激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局部血液供应而改善全身血液循刮痧出痧的过程是一种血管扩张渐至毛细血管破裂,血流外溢,皮肤局部形成瘀血斑的现象,此等血凝块(出痧)不久即能溃散,而起自体溶血作用,形成一种新的刺激素,能加强局部的新陈代谢,有消炎的作用。 自家溶血是一个延缓的良性弱刺激过程,其不但可以刺激免疫机能,使其得到调整,还可以通过向心性神经作用于大脑皮质,继续起到调节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和内分泌系统的平衡。 刮痧的禁忌 1、久病年老、极度虚弱、消瘦者需慎刮; 2、皮肤有化脓性炎症、渗液溃烂的,以及急性炎症红、肿、热、痛者(如湿疹、疱疹、疔、疖、痈、疮等病症),不可在皮损处或炎症局部直接刮拭,可在皮损处周围刮拭; 3、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 4、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 5、皮肤有感染疮疗、溃疡、瘢痕或有肿瘤的部位禁刮; 6、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7、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度疲劳者禁刮; 8、血本低下者(容易出血)、病危的人要谨慎刮试; 9、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 10、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过敏性紫癜症等不宜用泻刮手法,宜用补刮或平刮法。如出血倾向严重者应暂不用此法; 11、凡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都不宜用这种疗法,大病初愈、重病、气虚血亏及饱食、饥饿状态下也不宜刮痧; 12、下肢静脉曲张,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用轻手法; 13、原因不明的肿块及恶性肿瘤部位禁刮,可在肿瘤部位周围进行补刮; 14、小儿臼门未合者禁刮; 15、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16、新发生的骨折患部不宜刮痧,须待骨折愈合后方可在患部补刮。外科手术疤痕处亦应在两个月以后方可局部刮痧。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疤痕局部处慎刮; 17、妇女月经期下腹部慎刮,妊娠期下腹部禁刮。 身体各部分刮痧的技巧 头面部刮痧技巧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1)施痧者在患者前额部涂抹少许介质(面部可以用一些化妆品作为介质),开始施痧。施痧者用刮板在患者前额部从前发际自上而下进行刮拭,并点揉印堂穴,百会穴和两头维穴。 (2)以印堂穴为中点,分别向左右两侧刮拭前额,止于两侧太阳穴,点揉太阳穴。以皮肤红润为度。 (3)患者闭目。施痧者用舌ij板轻刮患者上下眼眶,并用刮板轻揉患者的两侧睛明穴、四白穴和迎香穴。 (4)施痧者用刮板轻刮患者上唇和下唇周围,点揉人中穴和承浆穴。 (5)在患者两侧面颊涂抹少许介质,施痧者用刮板自下而上轻轻刮拭面部;并用刮板轻轻点揉患者两侧耳门、听宫、听会穴,以面部皮肤红润为度。 注意:头面部进行刮痧治疗时,一定要注意刮板操作时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头面部皮肤十分薄,而且面部毛细血管丰富,因此用力宜轻柔缓和,切忌用力过重、过猛,以免损伤头面部皮肤而影响患者颜面部美观。 胸部刮痧技巧 对胸腹部刮痧治疗时刮板与体表的接触角度小,受力就相对越小,角度以45°为宜。患者仰卧位,施痧者位于患者左侧,开始施痧。 (1)施痧者涂抹少许介质于患者胸骨柄体表处,右手握住刮痧板,自上而下刮拭胸骨柄体表,局部痧出为度。 (2)用刮板角轻轻点揉天突穴(点揉天突穴时用力要轻揉,此处深部为气管所在,用力过重会引起呛咳甚至造成窒息)。 (3)以患者胸骨柄为中线,施痧者用刮板分别向左右两侧胸部刮拭。(哺乳期妇女不宜进行治疗)局部皮肤微红即可。 注意:胸部刮痧时刮板与体表接触角度不宜过大,角度越大,力度就相对越重。胸部为心、肺之所在,用力过重会对心肺功能造成影响和损害,对于严重心,肺疾病患者不宜采用。 腹部刮痧技巧 腹部刮痧主要以患者脐部为中心,涂抹少许介质后,施痧者按顺时针方向用刮板在患者腹部进行刮拭。以腹部皮肤红润为度。用刮板角点揉两天枢穴和两大横穴及气海、关元穴。 注意:腹部刮痧用力要均衡柔和,过重会让患者感觉不适。点揉诸穴时稍用力即可(孕妇不宜进行治疗)。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转发至朋友圈,您的一个举动也许会帮到更多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