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类圆线虫病二实验诊断方法与形态学
2022-7-1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作者:曹兴午韩呈武袁长巍
粪类圆线虫近期屡屡在 作为粪类圆线虫病原学检查的方法,一般在成形或稀便中常可查见丝状蚴,在水样便中主要查见杆状蚴,亦可发现成虫和虫卵[9]。除粪检外,取痰液、支气管灌洗液、十二指肠液对本虫均具有非常高的检出率。对胸腔、腹腔、脑部和心包受累者,可取相应部位的积液检获虫体[9]。另外可采用Baermann法[10]或离心沉淀法及培养法来检查,确认是对本病诊断的关键,但应注意粪类圆线虫幼虫形态相似的有钩虫幼虫、毛圆线虫和福氏类圆线虫的鉴别与区分。
2.1粪便直接涂片检查:生理盐水涂片是常用的方法,可在粪便中检出虫卵及活动的杆状蚴和丝状蚴。用牙签挑取约3mg的粪便,涂布在放1~2滴的生理盐水的载玻片上,均匀混合涂开,放盖玻片进行观察。观察时间短和粪便量少,检出率低。浓缩法检出率高[11]。
2.1.1虫卵与幼虫形态特点:(1)虫卵:椭圆形,卵壳薄,大小约70×40微米,部分卵内已经含有胚胎。
图8人体粪类圆线虫虫卵×40
图9鼠猴体内福氏粪类圆线虫(Strongyloidisfuelleborni)粪便中虫卵,。
上为低倍多个虫卵;下为高倍单一虫卵(虫卵内含幼虫)[6]。
(2)杆状蚴:在温湿度适宜的土壤内数小时即孵化为杆状蚴,大小约0.20~0.45mm,具有双球型咽管图3B,图12。
图10粪便中的粪类圆线虫杆状蚴×10[12]
图11人粪类圆线虫杆状蚴[12]
图12粪便涂片中粪类圆线虫的杆状蚴×[13]
A:虫体头部OC(口腔),EC食道;B:虫体中部GP(箭头所指,生殖原基);C:虫体尾部
(3)口腔的局部区别:粪类圆线虫口腔与钩虫口腔的区别,图13。
图13杆状蚴口腔:A粪类圆线虫(短);B钩虫(长)[8]
图14粪类圆线虫:成熟杆状蚴模式图,箭头为食道[6]
图15粪类圆线虫典型杆状蚴食道球模式图(箭头所指)[6]
图16,17保存在甲醛液中的人粪便中的杆状蚴.
E:杆状蚴的食道;P杆状蚴活动时生殖原基更加清楚[6].
(4)丝状蚴:虫体变细长,大小约为0.6~0.7mm,咽管呈柱状,尾端细,具有细小的两叉,为感染性幼虫图4C,图18。
图18粪类圆线虫丝状蚴X40[12]
图19粪类圆线虫:早期丝状蚴的尾部模式图,被壳包裹(箭头所指),
很快脱落,可见丝状蚴尾部分叉的特征[6]。
图20粪类圆线虫丝状蚴尾部(0.9%生理盐水涂片,X0)[12]
2.1.2粪类圆线虫幼虫与钩虫幼虫的区分要点这两种寄生虫幼虫酷似,有时候没有经验的很难区分,为了掌握区分要点,例粪类圆线虫与钩虫幼虫形态鉴别表1[7,14]。并就模式图21介绍。
2.1.3其它圆虫区分由于幼虫常常形态微小差异,所以必须认真区分,现就粪类圆线虫、钩虫与东方毛圆线虫杆状蚴的区分介绍,图19,
图21杆状蚴[8]
A:粪类圆线虫;B:钩虫;C:东方毛圆线虫
注释:bc,口腔;cs,食道;gp,生殖原基;cb,尾端隆突(球状)
图22粪类圆线虫杆状蚴(图底端见生殖原基)[8]
图23粪类圆线虫杆状蚴中段(生殖原基放大部位)[8]
图24丝状蚴尾部[8]
左粪类圆线虫(分叉);右钩虫(尖细)
2.1.3依粪便检查时间推论若粪便排出12小时内可能为杆状蚴,超过12小时可能发育为丝状蚴,如果连续24小时排出杆状蚴和丝状蚴,说明患者是自身感染和全身性度感染。一般要与钩虫的幼虫排出时间鉴别,钩虫卵排出体外发育比较缓慢,一般超过24小时(随着温度)或者更长一些,而粪类圆线虫则不然。
2.1.4碘染色的方法鉴别生殖原基:采用碘液粪便涂片染色,是区别钩虫与粪类圆线虫的一种方法,碘液可以将幼虫杀死,便于观察,而幼虫的生殖原基清晰易见,观察结构口腔短,生殖原基明显(大)即为粪类圆线虫幼虫;口腔长,看不到生殖原基(小),则是钩虫幼虫。
图25钩虫与粪类圆线虫鉴别模式图[7]
2.1.5采用T形滤纸条分离幼虫的方法
粪便用常规方法均匀地涂抹在“T”形滤纸上,贴附在盛有凉开水的玻璃试管中。将玻璃试管放入28oC温箱中恒温培养2~5天后,在试管的底部采取“残渣”,放显微镜下观察,先从低倍查找,高倍镜观察,在油镜下测定虫体。测定结果显示,寄生虫体长的2/5处及尾部有细小分叉,为粪类圆线虫丝状蚴。诊断粪类圆线虫病[15]。
待续(三)——分泌物、组织检查与微生物培养分离与检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