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推名人也在看的李时珍医学世家走出的
2023/12/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白癜风在哪家医院治疗最好 http://www.kstejiao.com/m/今日推荐:《李时珍:医学世家走出的“医圣”》作者:王莲凤。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潜心本草
一路上,李时珍同车夫聊着天,也不感到多么寂寞。过黄河后,有时刮起大风,灰尘满天,几乎伸手不见五指。赶车的劝李时珍坐到车里去,把帘子放下来,他不肯。
风过后,两人满脸满头都是尘土,像一对泥人一样,赶车的瞅着他直笑,李时珍看看自己身上,也不禁笑了。
走了一段时间,他跟车夫说:“我心里很着急,光想早点赶到北京。”车夫回答说:“不用急。我们今天再多赶20里,到高桥再歇息就是了。”
就这样,他们每天一直赶着往前走。不到半月,他们来到了北京。赶车的送李时珍进城,找了一家客店住下。
李时珍留赶车的吃饭,赶车的说他还要赶到沙沟门的车行,去找回去的生意,不肯耽搁,告辞走了。
李时珍看看天色还早,也不想休息,医院去投递到职的公文。于是,他向店家打听了一下路,就一个人走了出来。
走进正阳门,又向西走了不到半里路,李时珍果然看见一排一排坐东朝西的衙门。有一个衙门,门上挂着一块红匾,上面写着“太医院”三个黑字。
盼医院,今天终于到了,李时珍心里是多么快活。可是,他的快活并没有持续很久。
太医院的长官是一个院使和两个院判,他们都是靠来头吃饭的人,没有一点真实本领。他们接见了李时珍,分派了他一个普通的工作。李时珍也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不过,进院之后,李时珍看出这个衙门很腐败,长官们放着本院里的要紧公事不理,却忙着替皇宫里的道士向全国各地征发炼丹用的东西。
雄黄一要就是斤,水银一要就是斤,也不管地方上老百姓是不是负担得起。更加让李时珍气愤的是,这些长官竟把穷苦的百姓看作小人,不屑一顾。
在医学上,他们对民间医生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医学理论,看作是无知妄说。
过了不久,李时珍上了两次说帖,医院向朝廷建议重修《本草》。可是,那些官员们嫌他多事,把说帖塞到公文堆里,连理也不理。
李时珍忍不下去了,有一次去回公事,恰好院使和院判都在那里,他就当面向他们问起这件事情。
李时珍对长官们是从来不奉承讨好的,所以他们对他很不满意。李时珍刚说完,一个院判就冷冷地说:“你怎么会想出这么一个馊主意,难道这些现成的《本草》还不够你用吗?”
李时珍回答说:“我在说帖上说过了,正是因为老《本草》已经不够用了,那上面有些差错,必须赶快改正。再说,几百年来我们又知道了许多新药,要编进去才是。”
院判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我很感到奇怪,你怎么竟敢擅动古人的经典?你有多么大的本领?真是太胆大了!”
李时珍不慌不忙地说:“大人,你一点也用不着感到奇怪。什么学问都是一代接一代地干起来的。有些东西我们比古人知道得多一些,这不奇怪。要是古人都觉得有了老本草,就不许有新的,那本草早就绝迹了。”
“你这是狂妄!”院判怒道。
李时珍也忍不住有些愤怒,说:“说我狂妄,也许是吧。可是,大人,古代要是没有那么多狂妄的人,我们现在也不会有一千好几百种药物啦!”
那位院判气得大张着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老院使忽然站了起来,指着李时珍说:“你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太医院就是不修。告诉你吧,皇上根本不要修什么本草。你是什么人物,我们能凭你的一句话,就随便地轻举妄动吗?”
李时珍一听院使的话,和当初楚王说的当今皇上要的是仙丹,管什么本草不本草的话,一模一样,不由得倒抽了一口冷气,愤愤地退了出来。
在王府治怪病
太医院是朝廷掌管全国医药大政的机构,医院。皇族有病,都医院医生看病。
医院不久,便被富顺王请去为富顺王的孙子看病。之所以请李时珍,是因为他是新来的,其他太医去看过了,可是都没有给看好。
在差人的带领下,李时珍进了王府。富顺王府真是大,比楚王府还要大,里面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十分气派。
来到后院,门口有人守门,差人给守门人说明了来意后,退了出去,这时有两个丫鬟出来,带李时珍进去。
来到病人的住处门外后,两个丫鬟进去禀报,一会儿出来说请李太医进去。
王府的人还算客气,一位长者说:“李大夫,听说你医术高明,故而烦你前来给这孩子诊治诊治。”
“不必客气,让我看看。”李时珍谦虚地说。
李时珍拉过孩子,仔细地观察了一会儿,觉得很奇怪:一个生长在富户豪门之家的孩子,竟然骨瘦如柴,面色蜡黄,精神委靡到如此程度。
而且更奇怪的是,患者一个劲地指着桌子上的红蜡烛又哭又闹。
诊完了脉,李时珍说:“请讲讲这孩子如何不适?”
孩子的母亲哭诉道:“我们也说不好他哪儿不舒服,就是不好好吃东西,真是急煞了人!”
“几年了?”
“有两年了。”
“没治过?”
“治过,连御医都来过,吃了他们的药,都不管事。”
“平日爱吃的东西有没有?”
“爱吃……”孩子的母亲犹豫着没说出来。
还是孩子的奶妈说了:“平日爱吃灯花!”
“什么?吃什么?”
“灯花,就爱吃从灯上剪下的灯花。”
李时珍看了看那个孩子,他现在闹得更厉害了,大人只好迁就他,用剪刀将红蜡烛上烧结的灯花铰下来,放进小孩口中,小孩子才破涕为笑,津津有味地将灯花嚼碎,吞进腹中。
听了这些介绍,并且亲眼看到小孩吃灯花的情景,李时珍对孩子的病情有了一定把握。
李时珍以前在诊病中,也遇到过多起类似这样的病例,他作过细心研究,发现这种喜吃灯花怪病的事,是由于肚子里有寄生虫引起的。
于是,李时珍又让孩子躺在床上,认真摸了腹部,又俯耳听了一会儿,起身说:
“这孩子的肚子里有虫子。他患的是钩虫病。”
这时,在场的人都有点紧张。
“不要紧,我给他开个偏方。”
“偏方管用吗?”
“诸位可不要小视偏方,俗话说偏方可以治大病!”
府里的人,有的将信将疑,有的觉得到底是乡医,一身土气,说个药方都是俗的!
他们接过方子一看,上面开的药有百部、使君子等杀虫药。听李时珍讲完如何用药后,家人端来一个盘子,上面有许多银子,李时珍只拿了一小块说:“当取之值,这些就足够了!”
家人谢毕,李时珍等就出来了。
出大门后,弟子庞宪说:“看他们那盛气凌人的劲儿,真不该给他们治!”
“不妥。咱们是治病,哪管那么多!”
“那孩子为何爱吃灯花?”
“这种病患者,偏爱吃的东西很多,不只是灯花一种,还有墙皮、泥土,有的还吃铁的东西,都是钩虫病闹得使人食欲不正常。”
他们边说边走,很晚才回到家。
过了些日子,王府又来请李时珍了,这回态度与前次不同,毕恭毕敬的。
到了府上,见那孩子面泛红光,体态稍丰,病已好转,李时珍甭提多高兴了。
孩子的母亲介绍,孩子服药后,就打下了许多虫子,从此再也不吃灯花了,还说了许多感谢的话。
主人令人端来珠宝一盘,谢李时珍,李时珍拒不接受。他给孩子又开了些药后,便离去了。
从此,李时珍治好王孙的怪病在京城传开后,皇族中有人生病,许多人都指名请李时珍出诊。李时珍的医名不只是在民间传开,在官府王公处也传遍了。
研究朝廷医药资料
李时珍的名气在京城越来越大,朝医院院判给他当。官不算小,也有了权。李时珍利用这点职权,医院的药王庙、寿药房和御药库了。
药王庙里保存着一个针灸铜人模型,它是北宋针灸学家、太医王唯一总结了历代针灸医家的实践经验,设计铸造的。
王唯一在模型上面刻出穴位,标注名称,并且写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为文字说明,这就大大方便了针灸的实际操作。
明代又复制了一个针灸铜人,供在药王庙里。李时珍以前就读过《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铜人针灸经》,现在有机会通过实际模型仔细辨认人身上的各个穴位的实际位置,他感到莫大的兴奋。
李时珍虽不是针灸医生,但仍旧把每个腧穴、经络的理路都临摹下来,这对他后来撰著《奇经八脉考》等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太医院所属的寿药房和御药库里存放着许多全国各地进贡的药材和从国外进口的药材珍品。
其中如人参、鹿茸、虎骨、宝石、辰砂、珍珠、石燕、石蛇、石蚕、水晶、玛瑙、珊瑚、泰山石蕊、琅牙云母、峨眉天麻、庐山云雾茶等,在这里都能够见到。
当时宫中的各种名贵药材、丸散膏药、宝玉连珠,可以说是琳琅满目。这些药有的生在海南岛之崖,有的长在长白山之麓,有的来自西域敦煌,有的出自异国他邦。
医院里,李时珍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李时珍带着历代药书里发现的问题,认真鉴别,刻苦钻研,为不少问题找到了答案。
比如人参,李时珍虽然读过前人许多医书里的论述,仔细研究过父亲写的《人参传》,但都限于见闻,没有条件将各种不同的实物进行比较,一些关于人参的错误论述也无法纠正。
现在,李时珍看到了来自各地的人参,如高丽紫参、辽东红参、潞州党参及泰山、江淮间产的人参实物。
此外,李时珍还看到了类似人参的荞尼、桔梗等实物,后来,他在重修《本草》时,对人参的叙述特别详尽,并揭露奸商用荞尼、桔梗冒充人参的骗人勾当。
李时珍在《本草》中写道:“伪者皆以沙参、荞尼、桔梗根系造作乱之,沙参体虚无心而味淡,荞尼体虚无心,桔梗体坚而味苦。人参体实有心而味甘,微带苦,自有余味。”
李时珍除了读书和考察药物外,一有空便到京城四郊采访。他用南方人的眼光来研究北方的风土习尚,对于出产在北方的药材,制药和用药的方法,以及民间的单方验方,起居饮食,都很感兴趣。
李时珍把北方农家如何栽种果树、窖藏白菜、培育韭黄等一一记录下来,准备收入他自己编著的《本草》中。
李时珍经过一番思考和准备,写了一道奏折,连同自己整理的笔记,上奏朝廷,建议由朝廷主持重修《本草》。
不料,奏折送上去后,不仅如同在楚王府遇到的情况一样,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医院同僚们的种种诬蔑和讽刺。
太医院的医官们大多是世袭的,他们不学无术,医院的大权,排斥经医院的医官,李时珍陷入了他事先未曾料及的人际纠纷中。
朝廷不支持不采纳李时珍重修《本草》的建议,但这没有动摇他的决心,他早做了两手准备。
这期间,李时珍非常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全国各地的药材,收集了大量的资料。
同时,李时珍还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与此同时他也可能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使他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