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知识之基础营养素19矿物质铁的
2016-11-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养生知识之基础营养素19:矿物质“铁”的保健功能
◆微量元素的保健功能
微量元素是构成机体组织和维持生理功能所必需的需要量极少的元素。
目前已明确的有:铁、铜、锌、锰、碘、氟、钴、铬、硒、钼、镍、铴、硅、矾14种。
一般的标准供给量多在20mg以下。
人体需要量、治疗疾病所用的药理剂量和中毒剂量之间差别很小。
所以不论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的推荐膳食允许量委员会和我国的营养学会,在推荐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标准时,对微量元素都提出了上限,并专门指出很多微量元素的毒性水平只有一般摄取量的数倍,所以希望在摄取时不要超过上限(实际上这几倍的差别只有几十到几百微克)。
★铁(微量元素)
●铁的生理作用
一般正常男子体内所贮存的铁为3.5–4%,其中15%是贮存在血液的血红蛋白中,4%贮存于肌球蛋白中,20%以铁蛋白和含铁黄素的形式贮存于肝脏、脾脏与骨髓中,不到0.5%的铁存在于大量的氧化酶中,包括线粒体、细胞色素与黄素蛋白,不到0.1%的铁与特殊的β-球蛋白即转铁蛋白相结合。
肌球蛋白、线粒体、细胞色素与黄素蛋白都与能量传递有关,因此缺铁性贫血会影响体力活动和导致工作能力的减退。
●铁的丢失
成人由于正常的新陈代谢,铁的丢失量每日为0.5mg。
有月经的妇女(15-45岁)每日丢失量平均为1-2mg,为男子的2-4倍。
近年来,用稳定同位素铁的标记法证明,如每日用大量鲜牛奶,尤其是未煮沸的鲜牛奶喂养婴儿,部分婴儿血中可出现抗鲜牛奶的蛋白抗体,此抗体不耐热,但可导致慢性小量的肠道失血,这是吃鲜牛奶婴幼儿贫血的主要原因。
成人患消化道溃疡,反复出血,每丢失血4ml,可丧失铁1mg,也是造成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此外钩虫病和痔疮也能造成缺铁性贫血。
在怀孕期间,母体需供给胎儿mg铁,供给胎盘70mg铁。
由于需供给胎儿红细胞,母体红细胞的量也要增加,这需要mg的铁。
分娩时,由于流血要丢失铁-mg。
在怀孕期间由于不来月经,可保留铁-mg。
因此由于怀孕与分娩,总的铁的丢失量为0.5g。
在哺乳期间,母亲每日要从乳汁中供给婴儿铁。
每1L乳中含铁量为1mg。
因此在哺乳期间,母亲每日要丢失铁0.5-1.5mg。
所以说孕妇与乳妇最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铁的吸收
在一般的膳食调查中,往往发现膳食中铁的含量要超过铁的标准供给量,但还会发生缺铁性贫血。主要的原因是铁的吸收率很低。
食物中的铁,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血色素铁和非血色素铁。
在动物性食物中,血色素铁约占40%,其余都是非血色素铁,植物性食物全部都是非血色素铁。
非血色素铁,只能在小肠的上部即十二指肠和空肠的上端被吸收,而且只能通过主动的吸收过程,非血色素铁的吸收,除受食物中的某些酸如磷酸、植酸和单宁酸的影响以外,还要受小肠内妨碍吸收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吸收率很低,只有3%-5%。
血色素铁在小肠的吸收部位比较广泛,且吸收过程也有各种形式,因此其吸收率较高,约为23%。
要促进铁的吸收主要有两种办法:
一是多吃富含蛋白质的肉类;
二是多吃维生素C。
用富含蛋白质的肉类补充铁非常有效,因为它本身就含有血色素铁,其吸收率又较高,同时它还能促进膳食中非血色素铁的吸收。
维生素C的作用则更为重要,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早餐时喝一杯含维生素C50-70mg的橘子汁,能使早餐中非血色素铁的吸收增加3倍。
一系列的试验证明每餐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与铁的吸收成正比。
一定量的维生素C还能防止茶叶中单宁酸对铁吸收的抑制作用。
维生素C为什么能帮助铁的吸收?
植物性食物铁的主要形式是高铁即三价铁,它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十二指肠中的环境是碱性的,有很多的羟基存在,这些羟基会与高铁结合,形成溶解度较差的氢氧化铁,不易被小肠粘膜所吸收。
维生素C是一还原剂,它可提供氢离子,这些氢离子可在十二指肠和高铁竞争性地与羟基结合,因而维生素C有利于铁的吸收。
●婴幼儿的缺铁性贫血
婴幼儿的生长速度和血容量增加很快。
正常婴儿在出生后5个月体重可增加1倍,1岁时增加2倍,10岁时增加10倍。
出生时体重过低的新生儿体重增加更快,1岁时可增加6倍。
正常新生儿出生时血色素约19g/ml,则5个月时会降低到llg/ml左右。
体重过低的新生儿降低得更为严重,因此很容易发生贫血。
再加上人乳和牛奶中铁的含量很少。
人乳中的铁只是标准供给量的10%左右,牛奶中的铁是标准供给量的16%-25%,都显著低于标准供给量。
因此,4个月以上的婴幼儿,尤其是出生时体重过低的婴幼儿,如果仅以含铁量很低的人乳或牛奶喂养,而未及时补给含铁量较多的食品,如猪肝泥、菠菜泥、鸡蛋等,很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成人的缺铁性贫血
在成人的缺铁性贫血中,贫血的发病率女性比男性高,怀孕哺乳的妇女比不怀孕、不哺乳的妇女要高。
成人的贫血多由于:
①食中动物性食物太少,即血色素铁含量太低,维生素C的含量也不高。
②铁的丢失增加,如患消化道溃疡出血,妇女月经过多,痔疮出血,患疟疾或钩虫病。
③铁的需要量增加,如怀孕和哺乳期间。
临床症状:
病人面色苍白、疲劳、无力、头痛、注意力不集中。
此外还有异食癖,如嗜食灰土、纸张,懒洋洋地不想动。
在国内有些地区称缺铁性贫血为“懒馋病”。
严重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心脏扩大,甚至发生贫血性心脏病。
也可发生肝脏和脾脏肿大,四肢浮肿。
20世纪80年代做了很多人体试验,表明亚临床缺铁性贫血时期的工人和农民,他们的工作效率降低,而补充铁以后,立即升高。
此外患缺铁性贫血的儿童,智力发育受影响,学习能力降低,补充铁以后能恢复正常,甚至认为有些弱智的儿童也与缺铁有关。
早在年就有人发现,补充铁会使气管炎与胃肠炎的发病率降低。
婴儿补充铁以后,呼吸道的传染病要比不补充铁的低一半。
儿童的血红蛋白在10g以下,患脑膜炎的死亡率要比血红蛋白在10g以上的高70%。而
且补充铁以后,抗体会增加,白细胞数也能增加,从而提高免疫能力。
●缺铁性贫血的预防
预防缺铁性贫血可以有两种措施:
1.经常吃含铁量丰富的食物。如鲢鱼、海带、动物内脏、绿叶蔬菜等,还有一些强化铁的食品。
2.防治可引起失血的原发性疾病,如钩虫病、消化道出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