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老一辈时,你是否正在成为被吐槽的老一
2021-1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白癜风诊疗规范 http://www.jk100f.com/m/
当我们看了很多的科普之后,我们开始知道传统习俗以及很多的禁忌都是错的,那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习俗呢?
其实更多的是时代的烙印,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在哺乳期特殊优待,吃点好的,少做点事情,其实也是妈妈们希望的。
比如洗澡洗头尤其是冬天,在以前的年代其实是没有条件的,比如做美容做指甲烫发化妆等等也是那个年代少有的,所以不可理解的,哺乳妈妈生病都不能吃药,是因为那个年代对药物的了解度不够。
可什么都不敢吃的哺乳期妈妈,在面对各种偏方下奶汤一碗碗的却比武松打虎在景阳冈喝得还勇猛,为什么呢?因为红色正确的它,毒副作用不明大家就以为没有的。
老一辈的时代烙印这么重,那我们身上有什么时代烙印吗?那肯定也有不少的,最明显的一个烙印是什么呢?大家有想过吗?
很多人说,爱学习或者科学育儿。这可能并不是,只是我们现在获得消息的途径更多更快更便捷,而消息也就更加爆炸了而已。老一辈同样爱学习,只是形式可能和我们现在稍有不同。
奶粉唾手可得
我们这一代最明显的烙印,应该是奶粉的唾手可得。
奶粉的出现在社会的长河里,只有很短暂的时间,它是一个很伟大的发明,救助了很多非常特殊情况下的婴儿,但它绝对不应是如此的常态使用。而正因为奶粉太容易得到,不是给了妈妈们太多的退路,而是给了妈妈们太多的干扰。
马蕾医生常说,奶不是妈妈吃出来的,是宝宝吃出来的。其实这里就是说宝宝频繁有效的去吃奶,98%以上的妈妈都可以有充足的乳汁哺育自己的宝宝,可是一旦奶粉进来搅局,破坏了这种婴儿天然的需求的频繁有效,再由于配方奶喂养的对比,大家都开始追求一次哺乳要睡多久,哺乳的间隔要拉多长,要孩子吃了就睡不哭不闹。
着急要“成绩”
就是我们这代的社会节奏太快了,太着急要求出成绩了。那一部分“奶少”的妈妈,抱着奶粉不撒手,一部分奶多的妈妈抱着吸奶器不撒手!为什么呢?因为要成绩啊,成绩是什么,是体重啊,是奶量啊。
孩子体重长得快,就是养得好,所以拼命加奶粉,母乳越来越少。吸奶器吸出来的奶多,我就是有哺乳能力的,拼命吸奶,奶量供大于求严重,频繁堵奶、频繁乳腺炎,靠着“为母则刚”的鸡汤一碗又一碗的干下去,靠着意志力一直折腾到遇到一个合适的人或者合适的事,让她回到平衡,有的人就被频繁堵奶折腾到暴瘦、抑郁、压力大而离乳了。
母乳妈妈们孤立无援
母婴这一行,本质是教育而不是生意。既然是教育其实应该是赚不了快钱的。可是太多的人把它当成生意,鱼龙混杂的跳进来,学一点皮毛自己都还没理解透,就开始拿着鸡毛当令箭的卖弄着去挣钱,甚至是想尽办法利用产后初期的焦虑来套路着消费。你以为你遇到了知己朋友,其实你只是她的私域流量。
哺乳本身是一个自然的本能事情,现在变成了一个需要学习的带一点技巧的事情。学习的本身,是因为我们日常已经没有任何的「正常的母乳喂养榜样」可以参考了。已经不似奶奶辈的那些人,做小姑娘时候,可以看到七大姑八大姨的自然哺乳。我们所看到的更多的都是手里拿着奶瓶、早早准备好奶粉的。
妈妈们曾是需求未被满足的孩子
我们这代人都是计划生育与改革开放左右出生的一代,我们的父母在那个年代都是忙着“挣生活”的,他们那个时代不懂怎么去理解、去看见、去爱孩子,他们能做到的就是努力再努力的改善我们的物质条件。
留守儿童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现象、被过度管制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现象。所以我们小时候其实是需求多少都有被压抑的一代。而当我们这些人长大做了妈妈的时候,再去面对孩子的哭孩子的需求,我们是惊慌失措的,一方面我们不懂怎么去给出爱,一方面我们的那些小时候的不被看见的感觉也在强烈的被唤醒。所以我们着急,我们想快点搞定这个小家伙,我们想有一些可以握得住的东西。所以近些年程序育儿、奶粉喂养、睡眠训练流行。
我们这个时代哺乳的困难,已经不仅是技巧上的问题,更多的人的关系上问题。
如何去跳出这些枷锁,更好的进入妈妈角色去养育自己的孩子呢?
—那就是按需喂养。
按需喂养,这个词,近几年快已经被玩烂了。
但大部分人嘴里说的按需,只是对应的孩子的一个需,那就是饥饱。也就是最基础的生理需求之一。孩子的情感需求,却一点儿都没有。
宝宝刚吃完,肯定不是饿,哭我就坚持哄,我就萝卜蹲。我自己蹲累了换老公。——那你刚吃完小龙虾,为什么看见老公提回家的炸鸡,还想再吃几口?
宝宝每一次要吃奶我都会抱过来先喂的,吃完了我也会抱一会儿的。就是睡觉的时候跟月嫂的。——那你男朋友每天都陪你吃饭,陪别的小姑娘睡觉,你会跟他继续谈恋爱吗?(爸爸们看到别笑!哈哈哈哈哈哈,没有这一天的!)
孩子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他没有任何的独自生存的能力,需要依赖看护人成长。孩子的成长绝不只是身高和体重,内在生命的发展就仰赖这一次又一次的积极回应里,在这一次次积极的回应里,孩子认可自己的感受与外界的回应的一致,去信任自己的感觉、感情,去建立起稳定的自我。
饥饱的需求,胃容量的消耗,是可以有时间的,是可以有规律的。可是你能保证孩子2小时想一次妈妈吗?你能保证他2小时害怕一次吗?你能保证他2小时无聊一次吗?
你又能保证,你吃进的每一口东西,都是因为饿吗?和朋友或者男朋友之间的对酒当歌、小资下午茶、深夜食堂,到底是吃的是东西,还是吃的感情呢?你又分得清吗?
你都分不清。那你又为啥要一个小婴儿分得清。
吃奶本身会释放激素,cck就是会从生理上帮助宝宝更平静、更容易入睡。你看,老天知道我们是新手妈妈,给了我们这么多附加的技能值,帮助我们去更好的带娃,我们又何必掐断它呢。
所以,理解什么是按需喂养
1.知道孩子有哪些需。也就是饥饱需求、情感需求。
2.知道孩子不同发展的阶段,表达需求的状态可能有哪些变化。
孩子每天都在变化,不要用1个月的眼光去看3个月的宝宝,也不要用3个月的特点去要求6个月的baby。
比如三个月左右就是会发现世界的新奇,同时又不能兼顾吃奶和观察2个事,就是会吃吃玩玩,很容易受干扰。
比如9个月的夜奶就是会比7个月的时候多,因为这个时候的大运动飞速发展让他更容易醒来。
比如一岁多点的宝宝就是会吃很多奶,因为语言表达还不清晰,她就是会用吃奶来表达情绪以及寻求情绪安抚。
3.分清边界。
宝宝用频繁吃奶来表达一切情绪,就直接否定母乳喂养,这是混淆了情绪、需求、与行为三者关系。
每个孩子都有各种需求,这些需求需要被满足。而因为需求没有被满足而产生的情绪需要被回应和接纳,比如一岁多个月龄的宝宝“要奶吃”是她应对行为的一种表达方式,是的,不恰当行为可以被拒绝,可吃奶这个行为不恰当吗?当然不是。不论月龄大小,孩子要奶吃,除了饥渴,还是想去确定与妈妈之间的连结。
所以母乳喂养的常态,是按需喂养,是扔掉时间表去看怀里的孩子,让孩子告诉你,你需要怎么做。那有的人可能会说,那我不知道ta表达的是什么啊,是的,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很正常。因为你也是第一次当妈妈,你积极主动的去提供即可,剩下的交给孩子。我们不能妄想,所有的事情都是月嫂帮忙做孩子还会跟我们最亲。事实是,孩子越小,最亲的一定越是和ta经常“粘”在一起的人。
那除了按需喂养,还有什么实操的技巧吗?
是的,不同的情况下还是会需要一些技巧,按需喂养是道,一些哺乳技巧是术。按需喂养是我们去看人,程序喂养是去看“奶”。
扔掉因奶粉唾手可得而衍生的见“奶”不见人,避免掉入要术不要道的坑,是我们当代母乳妈妈所为之努力的方向。
END
足不出户,解决母乳喂养难题:
追奶、堵奶乳腺炎、乳房疼痛、拒奶厌奶、背奶、断奶、辅食安排、安抚与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