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系统常见病及联合用药

2016-10-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缺铁性贫血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疾病的症状,症状与贫血程度和起病的缓急相关。

病因

铁是造血的重要微量元素,膳食中缺铁是贫血的主要原因。另外钩虫感染、胃肠吸收不良、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出血、痔疮出血以及妇女月经过多、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均可造成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的储存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是由于铁摄入量不足、吸收量减少、需要量增加、铁利用障碍或丢失过多所致。

临床表现

一般有疲乏,烦躁,心悸,气短,头晕,头疼。儿童表现生长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部分患者有厌食、胃灼热、胀气、恶心及便秘等胃肠道症状。少数严重患者可出现吞咽困难、口角炎和舌炎。

除贫血外貌外,有皮肤干燥皱缩,毛发干枯易脱落。指甲薄平,不光滑,易碎裂,甚至呈匙状甲(见于长期严重患者)。

诊断

注意饮食习惯,是否有偏食或异食癖。是否有消化系统疾病(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等)、钩虫病;女性是否有月经过多;是否做过胃肠手术等。男性及绝经妇女应考虑是否为胃肠道肿瘤的首发症状。同时,根据临床症状、检查可加以确诊。

鉴别诊断

缺铁性贫血应与以下3种贫血相鉴别

1.地中海贫血

有家族史,血片可见大量靶形红细胞,血红蛋白A2增加,血清铁蛋白及骨髓可染铁增加。

2.慢性炎症性贫血

总铁结合力正常或降低,血清铁蛋白增高。

3.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可见环形铁粒幼细胞,血清铁与铁蛋白增多,总铁结合力降低。

治疗

[联合用药方案]

1.硫酸亚铁+维生素C

硫酸亚铁含有二价铁,有利于吸收和利用,维生素C有抗氧化作用,即将体内三价铁还原为亚铁,以供机体更好地吸收利用。应注意铁剂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因此要求患者在饭后服用,忌与茶、解热镇痛药物一起服用,以免影响铁的吸收和加重胃肠道刺激。患者服用铁后症状有好转时不能立即停药,应服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再继续应用1个月,以补充体内储备铁。对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和肠炎患者以及口服铁剂不能耐受、胃大部切除术后吸收不良的患者应酌情慎用或忌用。

2.富马酸亚铁+维生素C

富马酸亚铁亦为二价亚铁,口服吸收良好,配合维生素C同时服可增强吸收,增加疗效,维生素C还可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其禁忌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与硫酸亚铁相同。

3.右旋糖酐铁+维生素C

右旋糖酐铁为注射铁剂,因其副反应如过敏反应等对肝、肾功能损害较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仅用于口服铁剂不能耐受、胃大部切除术后或患吸收不良性疾病的患者。

中医名方

本病属于中医学虚劳、萎黄等范畴,可分以下3型辨症治疗。

脾气虚弱型。症见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大便溏薄,四肢倦怠,面色萎黄无华,舌淡苔白,脉缓无力。治宜健脾益气。可服香砂六君子丸、四君子丸、人参健脾丸等。

气血两虚型。症见面色苍白或萎黄,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心悸失虑,头昏眼花,女子月经不调,舌淡少苔或薄白,脉细弱。治宜气血双补。可服人参归脾丸、八珍丸、十全大补丸、九转黄精丹、十全大补晶等。

肝血不足型。症见头晕眼花,失眠健忘,指甲变形,毛发枯黄,皮肤干燥,女子月经量少色淡,舌嫩色淡,少苔或薄黄,脉细弱或细数。治宜滋肝养血。可服四物丸,阿胶补浆,首乌片等。

[健康嘱托]

1.合理饮食,纠正偏食习惯,注意饮食的均衡营养搭配。

2.贫血患者抵抗力和耐寒力较低,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3.有胃肠道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彻底止血。

4.贫血严重患者应卧床休患,避免劳累诱发气喘、心衰。

5.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

6.多吃桂圆、阿胶、大枣等补血食品,另外当归羊肉羹、龙眼酸枣仁饮、归参炖母鸡、地黄鸡等均具有很好的补血作用。

[缺铁性贫血用药注意事项]

西药治疗注意事项:

1、铁剂只用于缺铁性贫血,对其他类型的贫血无效。

2、铁剂对胃肠道有刺激性,可引起食欲减退、恶心、腹泻、腹痛,饭后服可减少反应。

3、大剂量口服铁剂可引起消化道出血或肝损害。

4、注意铁剂的糖衣片应置于儿童不能触及处,以免其大量误服。

中药治疗注意事项:

1、应用本类药物时忌食辛辣、厚味、生冷食物。

2、外感发热、内有实热者不宜服用本类中成药。

3、感冒病人应暂停应用本类药物。

4、补血滋阴之剂,性质黏腻,脾胃虚弱,腹胀便秘,咳嗽多痰者慎用本类药物。

5、孕妇慎用本类药物。

***************************

扫一扫马上







































白癜风早期症状
白癜风早期症状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howhychina.com/gcbyw/8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