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慢性胃炎的7大原因,中医大夫为您解烦

2021-8-1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消化道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器官,胃是消化道中接纳食物和消化食物过程中最重要的器官,食物进入胃后,胃内的强酸环境和一些消化酶对食物进行消化,同时通过胃的收缩蠕动把食物进行研磨并有规律地将达到要求的食物送入肠道,在肠道进行吸收营养物质。

胃就像一个对原料进行加工的车间,一些“不三不四”的东西进入后,自然会对它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是损害,这就是胃容易发炎的内在基础。胃工作的时间越长(年龄越大),受损伤的机会就越多,所以,中老年人特别容易患慢性胃炎。

哪些原因会导致胃炎?

不良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种类

饮食无规律、无节制,暴饮暴食,过冷或过热饮食都属于不良的饮食习惯。

饮烈酒或酗酒,饮浓茶,喝过多咖啡,过多食用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胡椒等会对胃产生刺激或损伤。

饮食中缺乏蛋白质、B族维生素或铁质也容易诱发胃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该菌来源于不洁的水源、手及食物,饮用生水和进食不洁食物后,这种菌可以在胃内长期存活,引起慢性炎症,另外,该菌还可以寄生在牙齿的菌斑中,经唾液吞咽进入胃内,所以,清洁牙齿也有助于预防慢性胃炎。

十二指肠液反流

正常情况下十二指肠内的液体是不会反流进入胃内,但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的,如剧烈呕吐、胃幽门松弛等。十二指肠液包括胆汁和胰液,是碱性液体,对胃粘膜产生刺激并引起化学性炎症。

药物刺激

有的病人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等药物治疗某些疾病,这些药物可以引起胃粘膜的刺激和损伤,长期服用此类药物者应同时口服一些保护胃粘膜的药物。

鼻腔、口腔、咽喉部慢性炎症

这些部位的慢性感染病灶中的细菌或其毒素有机会被吞入胃内,对胃是一种刺激,长期的慢性刺激也可引起胃粘膜炎症。

过量吸烟

过量吸烟是慢性胃炎的发病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进入体内后,经过血液循环到达胃部时,可以刺激胃粘膜引起胃酸分泌增加,损伤胃粘膜。

神经精神因素

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或抑郁状态,饮食起居等生活无规律,导致神经和内分泌激素紊乱,引发胃的分泌和运动的紊乱,从而产生炎症。

其他。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中的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其临床特点是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给病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个别还可发展到胃癌前病变甚至胃癌,危及生命健康。面对慢性胃炎,该如何治疗呢?下文为您解忧!

慢性胃炎相当于中医“胃脘痛”范畴,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不适或胃脘疼痛、嗳腐吞酸、饥而不欲食、恶心、呕吐、消瘦等。

中医认为,胃脘痛的病因分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等。依据病因,中医将胃脘痛分为寒邪克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亏虚及脾胃虚寒证等。

西医认为,慢性胃炎发病主要与胃酸分泌过多,胃粘膜保护作用减弱,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等有关。西医治疗以“抑制酸分泌、保护胃粘膜、抗幽门螺旋杆菌(HP)”为主。

年陈李济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总结出“内外同治、治养结合”的方法,运用于慢性胃病的治疗及调养。

下面就来看看你的胃病、胃痛属于哪种证型、该怎么治疗吧!

1肝胃气滞

症状:胃脘胀痛、嘈杂嗳气、呃逆,舌质淡青边红苔白,脉弦。

治疗方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2脾胃寒湿

症状:神色委顿,膝冷畏寒,不思饮食,腹胀。

舌色淡白湿润多津,舌体胖嫩,舌边有齿印,泄泻清稀,完谷不化,肢体浮肿,按之不起,脉沉迟或沉细。

治疗方法:脾胃寒湿可以在指导下服用健脾化湿,益气行血的药物来进行调理。建议平时吃温性且易消化的食物,多吃健胃益脾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粥等,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肥甘厚味、辛辣、油腻、寒冷的食物,适时增减衣物,避免胃受凉,多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3脾胃虚弱

症状:胃脘胀满,隐隐作痛,神疲乏力。

治疗方法:健脾益气,行气止痛。

4胃阴亏虚

症状:胃热隐痛,手足心热,舌红少津有裂纹,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疗方法:养阴生津,益胃止痛。

治疗胃病七分靠药,三分靠养。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对于胃病患者来说饮食调理尤为重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有强烈刺激性的食物,忌食生冷、硬及酸辣的食物,含纤维多的食物也不宜多食。

2、选择少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如新鲜而含纤维少的蔬菜及水果。

3、饭菜宜软烂、容易消化,可粗粮细做。烹调方法可选用蒸、煮、炖、烩等,忌煎炸等。

4、酒精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并能损伤胃粘膜防御机制,故应忌酒。

5、定时进餐,每日三餐。

白云山陈李济胃疡宁丸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howhychina.com/gcbyy/120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