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造影经典系列
2017-10-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推广 本病的临床表现不一,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作为首发症状。多数消化性溃疡有以下一些特点:①慢性过程呈反复发作,病史可达几年甚或十几年。②发作呈周期性,与缓解期互相交替。期长短不一,短的只是几周或几月,长的可几年。发作有季节性,多在秋冬和冬春之交发作,可因精神情绪不良或服NSAID诱发。③发作时上腹痛呈节律性。
1、症状
上腹痛为主要症状,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但也可仅有饥饿样不适感。典型者有轻度或中度剑突下持续疼痛,可被抗酸药或进食所缓解。大约有2/3的疼痛呈节律性:早餐后1-3小时开始出现上腹痛,如不服药或进食则要坚持至午餐才缓解。食后2-4小时又痛,也需进食来缓解,约半数有午夜痛,患者常痛醒。GU也可发生规律性疼痛,但餐后出现较早,约在餐后1/2-1小时出现,至下次餐前自行消失。午夜痛也可发生,但不如DU多见。部分病例无上述典型疼痛,而仅表现为无规律性的较含糊的上腹隐痛不适,伴胀满、厌食、嗳气、反酸等症状,多见于GU病例。随着病情发展,可因发病症的出现而发生症状改变。溃疡痛是一种内脏痛,具有上腹痛而部位不很确定的特点。如果疼痛加剧而部位固定,放射至背部,不能被抗酸药缓解,常提示有后壁慢性穿孔;突然发生上腹剧烈迅速延及全腹时应考虑有急性穿孔;有突发眩晕者说明可能并发出血。
2、体征
溃疡活动时剑突下可有一固定而局限的压痛点,缓解时无明显体征。
三.病因
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2、胃酸和胃蛋白酶
消化性溃疡的最终形成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致,这一概念在"Hp时代"仍未改变。
3、非甾体抗炎药
4、遗传因素
5、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
6、应激和心理因素
7、其他危险因素
吸烟、饮食、病毒感染等。
四.病理
DU多发生在球部,前壁比较常见;GU多在胃角和胃窦小弯组织学上,GU大多发生在幽门腺区(胃窦)与泌酸腺区(胃体)交界处的幽门腺区一侧。幽门腺区粘膜可随年龄增大而扩大(假幽门腺化生和(或)肠化生),使其与泌酸区粘膜之交界线上移,故老年患者GU的部位多较高。溃疡一般为单个,也可多个,呈圆形或椭圆形。DU直径多小于10mm,GU要比DU稍大。亦可见到直径大于2cm的巨大溃疡。溃疡边缘光整、底部洁净,由肉芽组织构成,上边覆盖有灰色或灰黄色纤维渗出物。活动性溃疡周围粘膜常有炎症水肿。溃疡浅者累及粘膜肌层,深者达肌层甚至浆膜层,溃破血管时引起出血,穿破浆膜层时引起穿孔。溃疡愈合时周围粘膜炎症、水肿消退,边缘上皮细胞增生覆盖溃疡面(粘膜重建),其下的肉芽组织纤维化转变为瘢痕,瘢痕收缩使周围粘膜皱襞向其集中。
五.诊断检查
检查:
1.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2.胃液分析
3.血清促胃液素测定
诊断:
病史分析很重要,典型的周期性和节律性上腹部疼痛是诊断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线索。但必须指出,有溃疡症状者不一定患有消化性溃疡,而相当部分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上腹疼痛常不典型,更有一部分患者可无疼痛症状。因而单纯依靠病史难以作出可靠诊断。确诊需要依靠X线钡餐检查和(或)内镜检查。
1、X线钡餐检查气钡双重对比造影能更好地显示粘膜象。溃疡的X线征象有直接和间接两种:龛影是直接征象,对溃疡诊断有确诊价值。良性溃疡凸出于胃、十二指肠钡剂轮廓之外,在其周围常见一光滑环提,其外围辐射状粘膜皱襞。间接征象包括局部压痛、胃大弯侧痉挛性切痕、十二指肠球部激惹和球部畸形等,间接征象仅提示有溃疡。
2、胃镜检查和粘膜活检胃镜检查不仅可对胃十二指肠粘膜直接观察、摄影,还可在直视下取活检作病理和Hp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