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脑卒中后肌张力变化和痉挛的康复
2018-5-1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导语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万人,其中70%~80%的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模式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我国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于年9月发布了《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共识》(手册版),其中《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按照简单实用性的原则,医院的神经内科医师,推荐临床评价和治疗的共识性意见,医院的神经内科推广普及脑卒中早期康复。
脑卒中康复管理采取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的团队工作方式,能为卒中患者提供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全面的管理和系统康复。建议神经内科或卒中单元加强脑卒中患者早期的康复护理工作以及健康宣教和护理指导,以调动患者本人、家属及其他护理人员的参与意识和康复信心,提高脑卒中整体的康复质量。
另外,指南明确指出,脑卒中后早期肢体多是迟缓性瘫痪,随着颅内病灶的恢复和主动运动的增加,瘫痪肢体肌张力逐渐增多,并出现痉挛。痉挛是中枢神经损伤后的阳性症状,痉挛加重将会限制肢体和活动能力并掩盖肢体恢复的潜力。
指南对痉挛康复的推荐意见如下:
①痉挛的处理要从发病早期开始,原则应以提高患者的功能能力为主要目的。(Ⅰ级推荐)。
②抗痉挛肢位、关节活动度训练、痉挛肌肉缓慢牵伸、夹板疗法等方法可缓解肢体痉挛(Ⅱ级推荐,B级证据)。
③痉挛影响肢体功能时,可使用替扎尼定、丹曲林和巴氯芬等口服抗痉挛药(Ⅱ级推荐,B级证据)。
④局部肢体肌肉痉挛影响功能和护理时,建议使用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康复训练结合早期局部注射A型内毒素,可减少上下肢的痉挛程度,提高肢体功能(Ⅰ级推荐,B级证据)。
证据水平(A、B、C、D)和推荐强度(4级)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相关标准
参考文献:版《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共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人民卫生出版社.;-.
觉得文章不错,请在文末点赞支持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点击“阅读原文”,继教课程手机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