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3十二经脉

2017-11-1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经络学说(3)十二经脉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灵枢·逆顺肥瘦》

◆十二经脉

二经脉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经四组,每组的循行路线与交接都是有其规律:三阴经从胸走手,与手三阳经交会;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与足三阳经交会;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与足三阴经交会;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与手三阴经交会。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足三阴经、三阳经,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

《素问·血气形志》说:“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联系,是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四肢末端相交接,都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应的位置(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在下肢内踝上八寸处交叉后,变换前后位置:足太阴在前缘,足厥阴在中线),同时,还各有络脉互相联络;

在体内,分别属络相为表里的脏腑,如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等。

它们的经别除了共同通过所络属的脏腑外,六阴经脉的经别从体内走出体表之后又合入相为表里的六阳经脉的经别。

这样,由于经络的分布形成了表里经脉的沟通关系。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不仅由于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相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也可相互影响。

如: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心火可下移小肠等。

在治疗上,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俞穴可交叉使用,如肺经的穴位可用以治疗大肠或大肠经的疾病。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

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

十二经脉的循行形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向胸腹(并继续延伸至头部)。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相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相交接。

流注次序

气血系由中焦水谷精气所化生。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十二经脉分布于人体各部,经脉中气血的运行是依次循环贯注的,即经脉在中焦受气后,上注于肺,自手太阴肺经开始,逐经依次相传至足厥阴肝经,再复注于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

气血在十二经脉流注过程中,脉气交接主要通过两种形式:

一是在体内有脏与腑的“属”、“络”关系,使脉气相通;

二是在体表,通过支脉或络脉而交接于下一条经脉。

如手太阴肺经,在内属肺,络大肠;

在外“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上述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其主要规律,并非气血循行的唯一方式。

气血在体内还通过多条路径、多种循行方式运行往复。

诸如:营气行于脉中,按十二经脉走向,按时循经运行;

卫气行于脉外,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环周运行;

经别着重于表里经内部的循行;

络脉着重于体表的弥漫扩散;

又有奇经以溢蓄调节式的经气运行等。

它们之间既有体系的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共同组成了一个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完整的气血循环流注系统。

◆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

循行路线

起于中焦,下行络大肠,复返向上循胃口(上口贲门),通过膈肌,直属于肺,上至喉部,而后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之端(少商穴)。

分支

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前行,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主治病证

胸、肺、气管、喉、鼻等呼吸系统疾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中府功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可防治咳嗽,气喘、胸满痛等。

列缺功能:利咽、止咳、平喘。可防治咽喉肿痛、半身不遂、牙痛、咳嗽气喘等。

少商功能:清热、利咽、开窍。是急救穴之一,可防治发热.昏迷、休克、咽喉肿痛等。

◆十二经脉: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路线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沿食指桡侧上行,经过合谷穴,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至肩关节前缘,过肩后,到项后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人锁骨上窝(缺盆穴),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大肠。

分支:

从锁骨上窝(缺盆穴)上行,经颈部至面颊,过大迎穴,入下齿中,复返出挟口角两旁,过地仓穴,绕至上唇鼻下中央人中(水沟穴)左右交叉于人中(右脉左行,左脉右行),分别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

主治病证

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烧.咳嗽、头痛等

头面五官疾病:面肌痉挛、目黄、口干、鼻出血、面瘫.三叉神经痛、甲状腺肿大、耳鸣、耳聋.鼻窦炎等

过敏性皮肤病: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十二经脉:足阳明胃经

循行路线

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挟鼻上行至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过承泣、亘醪,进入上齿龈内,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左右相交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上行过耳前,经上关穴,沿着前发际,到达额前(头维穴)。

面部支脉

从大迎穴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胸腔,下行穿过膈肌,直属胃,而络脾。

缺盆部直行之脉

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处气冲穴。

腹部支脉

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冲穴,与来自缺盆的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于大腿前外侧,经过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外侧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膝部支脉

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至第三足趾外侧端。

足背部支脉

从足背冲阳穴分出,前行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主治病证

消化系统疾病:胃下垂、肠麻痹、胃肠神经宫能症等。

头面五官疾病:头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

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胸痛膝关节痛.偏瘫等。

足三里功能:健脾益胃、提神益气。强壮要穴,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胃肠功能。

地仓功能:疏风通络。可防治口歪、流涎等病证。

◆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

循行路线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足背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过内踝前缘的商丘穴,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叉,行于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至冲门穴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再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上行,挟咽两旁,连于舌根,散于舌下。

分支

从胃分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主治病症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腹泻、便秘.胃肠功紊乱等。

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难产、盆腔炎等。

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下肢瘫痪、风湿性关节炎等。

血海功能:本穴可改善生殖系统的功能。

三阴交功能:本穴调和气血、祛风胜湿,可防治月经不调、崩漏、闭经等病证。

◆十二经脉:手少阴心经

循行路线

起于心中,出行后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

分支

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经颈、颜面深部连目系。

直行者

从心系分出,经过肺,再浅出腋下(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后缘,经肘过腕,进入掌后锐骨端,自掌后内侧直至小指桡侧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通里功能:本穴养心安神,可防治心,心烦、健忘、失眠等病证。

神门功能:本穴安神宁心、通窍活络,可防治心痛、暴喑、舌强不语、失眠等病证。

◆十二经脉:手太阳小肠经

循行路线

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直上过腕部外侧阳谷穴,沿上肢外侧后缘上行,:过肘部,出于肩关节后面的肩贞穴,绕行于肩胛部的肩中俞后,交会大椎穴,;向前经缺盆,深入胸腔,下行络心,再沿食道,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缺盆分支

从缺盆出,沿颈部上行到面颊部,至目外眦后,折入耳中。

面颊分支

从面颊分出,斜向目眶下缘直达鼻根部,至目內眦(睛明穴),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后溪功能:本穴能宁心安神、舒筋活络,治疗头项强痛、耳痛、咽喉肿痛等症。:

听宫功能:本穴宁神志、宣通耳窍,对耳聋、耳呜、牙痛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主治病证:

头面五官:耳聋、中耳炎、腮腺炎等

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肩背疼痛、肘臂疼痛等

◆十二经脉: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路线

起干目内眦(睛明穴),向上经过额部,直至巅顶,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的百会穴。

头顶部分支

从头顶部分出,至耳上角部。

直行者

从头顶部分出向后下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重返出来下行到项部(天柱穴),再交会于大椎穴,然后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距背侧中线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膂),深入腹腔,络肾,属膀胱。

腰部分支

从腰部继续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胭窝中(委中穴)。

项部分支

从项部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沿背中线旁三寸下行,直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胭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的昆仑穴,在足跟部折向前,经足背外侧缘至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至阴功能:清头目、通血脉、理气机,可防治鼻塞、胎位不正等。

肝俞功能:舒肝利胆、养血明目。

心腧功能:宁心安神、宽胸止痛,可防治心痛、心烦、惊悸、健忘、胸闷等。

胃俞功能:和胃理气、化湿消滞,是胃经保健穴位之一,可治疗腹胀、肠鸣、呕吐等。

主治病证

头、项.目、背、腰、下肢各部病:头痛、面瘫、目赤肿痛.项背强痛,腰痛,下肢不遂、下肢瘘痹等

神志病:健忘,失眠,癫狂痫证等

脏腑病证:咳喘、心痛、心悸、黄疸、胁痛、胃脘痛、腹胀、纳呆、腹泻、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癃闭等

官窍病证:耳呜耳聋、目昏、鼻炎、口疮、阳痿、遗尿、泄泻、便秘等

◆十二经脉:足少阴肾经

循行路线

起于足小趾端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于舟骨粗隆之下的然谷穴,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

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胭内侧,直上股内侧后缘,至尾骨部(长强穴),贯穿脊柱,入属肾。络膀胱。

直行者

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中,沿喉咙上达舌根两旁。

大腿根部分支

从左右股内侧后缘大腿根部分出,向前夹阴部两侧,至下腹部,沿腹部中线两侧(距正中线0.5寸)上行,夹脐,抵胸部前,直到锁骨下(俞府穴)。

肺中分支

从肺中分出,络于心,注于胸中(膻中穴处),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大溪功能:能壮腰健骨、益肾,是较常用的保健穴。可防治腰痛、失眠、小便频数等。

涌泉功能:治疗高血压、鼻出血、头目胀痛、哮喘效果最佳。

复溜功能:可治膀胱炎、阴道炎、前列腺炎和因流产留下的种种后遗症。

主治病证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膀胱炎、阴道炎.前列腺炎、性功能衰退、女性流产等

五官疾病:头晕、耳鸣、脱发、牙齿松动、鼻出血、头目胀痛等

其他疾病:休克、高血压、哮喘、中风等

◆十二经脉:手厥阴心包经

循行路线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行,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

胸部分支

从胸中分出,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经腕后内关穴,过腕入掌中(劳宫穴),沿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

中分支

从掌中(劳宫穴)分出,沿无名指尺侧,直至其指端的关冲穴,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劳宫穴功能:本穴治手心出汗、心跳过速、失眠、补养心脏且补养速度非常快。

郄(qie)门穴功能:本穴防治心绞痛,还可治疗弹弓手。

内关穴功能:本穴宽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对心痛、失眠、心悸有好的防治作用。

中冲穴功能:能清心开窍,退热苏厥,对中风昏迷、心胸烦闷有一定的效果。

主治病证

心血管疾病:心跳过速、心动过缓、心绞痛以及神经官能症等

精神、神经疾病: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等

其他疾病:胸闷、胃痛、掌心热等

◆十二经脉:手少阳三焦经

循行路线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外侧(阳池穴),上行于上肢外侧尺骨和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醪穴),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向下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膻中分支

从膻中分出,向上出缺盆,至肩部项后,左右交会于大椎穴,上行至项,沿耳后(翳风穴),直上于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

耳部分支

从耳后翳风穴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至目外眦(瞳于醪穴),交于足少阳胆经。

耳门穴功能:本穴可治疗耳痛、耳聋。

阳池穴功能:本穴能舒筋、通络、解热、对肩臂痛、腕痛、扁桃体炎防治效果好。

◆十二经脉:足少阳胆经

循行路线

起于目外眦(瞳子醪),向上至头角(颌厌穴),再向下到耳后(完骨穴),再折向上行至额部达眉上(阳白穴),然后向后折至耳后风池穴,再沿颈部侧面下行达肩部(肩井穴),于项后左右交会于大椎穴,然后前行入缺盆。

耳后分支

从耳后完骨穴处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再出走于耳前,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目外眦分支

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穴处,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至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颊车穴),下行至颈部,经颈前人迎穴,与前脉会合于缺盆后,下入胸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髋关节环跳穴处。

直行者

从缺盆分出,下行至腋,过渊腋穴,沿胸侧部(日月穴),经过季肋,下行至环跳穴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穴)。

分支

从足背(足临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风池穴功能:本穴聪耳明目、疏风解热、对神经衰弱、目赤痛、中风、耳鸣等都有一定防治作用。

环跳穴功能:本穴有较强的通经活络作用,对中风偏瘫、风寒湿痹都有一定防治作用。

主治病证:

头面五官病:头痛、偏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喉痹等

神志病:健忘,失眠,癫狂痫证等

经脉循行部位病证: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腰痛,膝踝肿痛等

◆十二经脉:足厥阴肝经

循行路线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

下至足大趾外侧端(大敦穴),沿足背向上,至内踝前一寸处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侧前缘,在内踝上八寸处交于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抵少腹,上行至章门穴,循行至期门穴入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

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于目系,出于额,直达头顶部,与督脉交会于巅顶百会穴。

目系分支

从目系分出,下行至颊里,环绕在口唇之内。

肝分支

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中,交于手太阴肺经。

太冲到行间作用:从太冲按揉到行间,可以解决爱生闷气、郁闷、焦虑、忧愁等难解之症。

章门穴作用:本穴可健脾、胃,又能疏肝理活血化瘀、可以治疗腹胀、胃脘痛、呕吐等症状。

主治病症: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痛经、崩漏、膀胱炎、前列腺炎等

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脾肿大等

■长按







































泉州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的最初症状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howhychina.com/gcbby/64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