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综合中医诊断基础四诊问诊

2016-11-3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上一期给大家讲解的是:第一章中医诊断基础概述+四诊之闻诊。

欢迎各位朋友留言给我更好的建议哦

8月26日

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

中医诊断基础四诊(问诊)(上)

四诊,它包括望、闻、问、切四个内容。

二、问诊(★☆☆)

问诊是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治疗经过,患者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史和家族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获得。

问诊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

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询问一般情况,一是为了便于与病人或家属进行联系和随访,对病人的诊治负责。二是可使医生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年龄、性别、职业、籍贯等不同,则有不同的多发病,见表2-27

表2-27

问一般情况的临床意义

患者一般情况

临床意义

年龄

小儿

水痘、麻疹、顿咳等病

老年人

虚证

青壮年

实证

性别

妇女

月经、带下、妊娠、产育等方面的疾病

籍贯

长江以南十三省市的江湖岸区

多有血吸虫病

桑蚕地区

多钩虫病

职业

某些职业

矽肺、铅中毒、汞中毒

既往病史是指患者平素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过去的患病情况。家族史主要是询问与患者有血缘关系的直系亲属的健康与患病情况。

了解病人既往病史与家族史,往往在诊断中有者一定的提示作用。见表2-28。

表2-28

问家族史与既往史的临床意义

既往史

临床意义

素患肝阳偏亢

可以引起中风

素有胃病、癫痫等疾患

容易复发

素体虚弱

现患疾病多属虚

素体阳盛

用药则宜偏凉

询问家族史,对在某些遗传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诊断上也有帮助。

(一)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问寒热指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寒与热是临床最常见症状,是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

“寒”指病人自觉怕冷的感觉。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谓之恶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够缓解者,谓之畏寒。发热,包括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病人自觉全身或局部(如手足心)发热。

问寒热,首先应该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症状。如有寒热的症状,必须询问怕冷与发热是否同时出现,还应注意询问寒热的新久、轻重程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寒热出现有无时间或部位特点,寒热与体温的关系,寒热消长或缓解的条件,及其兼症等。

1.恶寒发热同见的临床意义

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是表证的特征性症状。其机理是外邪侵袭肌表,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卫气宣发失常所致。

恶寒重发热轻指患者感觉怕冷明显,并有轻微发热的症状。是风寒表证的特征,由外感风寒之邪所致。因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邪袭表,正邪相争,肌膝闭塞,卫阳郁闭于内,肌表失于温煦,故恶寒重而发热轻。

发热重恶寒轻指病人自觉发热较重,同时又有轻微怕冷的症状。是风热表证的特征,由外感风热之邪所致。因风热为阳邪,阳邪致病则阳盛,阳盛则热,故发热明显;风热袭表,使凑理开泄,故同时有轻微恶寒。

外感表证的寒热轻重,不仅与感受病邪的性质有关,而且与感邪的轻重和邪正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感邪轻,则寒热俱轻;感邪重,则寒热俱重;邪正俱盛,则寒热俱重;邪盛正衰,则恶寒重而发热轻。

2.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指病人只感寒冷而不发热的症状,临床常见虚寒证或里寒实证。

3.但热不寒的临床意义

指病人只发热,而无怕冷之感的症状。多系阳盛或阴虚所致,是里热证的特征证候。根据发热的轻重、时间、特点等,临床上常见以下三种类型:

(1)壮热指高热(体温在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多见于伤寒阳明经证和温病气分阶段,属里实热证。多因风热内传,或风寒入里化热,正邪相搏,阳热炽盛,蒸达于外所致。常兼面赤、口渴、大汗出、脉洪大等症。

(2)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临床常见有三种情况见表2-29。

表2-29

潮热的分型和临床意义

潮热分型

病机

发热表现

兼见病症

阴虚潮热

阴液亏虚,不能制阳

午夜和夜间有低热;严重者,感觉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者,称为“骨蒸潮热”

颧赤、盗汗、五心烦热(即胸中烦、手足心发热而喜就凉处)

湿温潮热

湿邪黏腻,湿遏热伏

午后热甚、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

大便溏薄、胸闷呕恶、头重困重

阳明潮热

胃肠燥热内结

下午3~5时(即申时)热势较高者,故称“日晡潮热”

口渴饮冷、腹胀便秘

(3)长期低热指发热不高,体温一般在38℃以下,或仅自觉发热的症状。发热时间一般较长,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常见于温病后期和某些内伤杂病。

长期微热,劳累则甚,兼疲乏、少气、自汗等症者,多属气虚发热。

4.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指病人自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是邪正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反映,是半表半里证的特征。

若病人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的症状。兼有剧烈头痛、口渴、多汗等症。常见于疟疾。

(二)表证辨汗、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汗是阳气蒸化津液经玄府达于体表而成。

询问时,应首先询问病人汗出与否。若有汗,则应进一步询问汗出的时间、多少、部位及其主要兼症;若无汗,则应重点询问其兼症。

1.表证辨汗

表证是病位在肌表,了解表证有汗与无汗,往往可以分辨感受外邪的性质和正气的盛衰。表证无汗,多属风寒表证,因寒性收引,外感寒邪,则腠理致密,玄府闭塞所致。表证有汗,多属风热表证,为热邪袭表,迫津外泄;若兼见恶风,脉浮缓,多见于风邪犯表证,为风性开泄,肌腠疏松。

2.自汗

指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后尤甚的症状。常兼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或畏寒肢冷等症状,多见于气虚证和阳虚证。

3.盗汗

指睡时汗出,醒时汗止的症状。多见于阴虚证。若气阴两虚,常自汗、盗汗并见。

4.绝汗

指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的症状。常是亡阴或亡阳的表现。绝汗的内容见表2-30。

表2-30

绝汗的分型及临床意义

症状表现表现

绝汗类型

临床意义

病势危重,冷汗淋漓如水,面色苍白,肢冷脉微

亡阳之汗

阳气亡脱,津随气泄

病势危重,汗热而黏如油,躁扰烦渴,脉细数疾

亡阴之汗

枯竭之阴津外泄

5.战汗

指病人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常见于温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是病变发展的转折点。若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提示邪去正复,疾病向愈;若汗出而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脉来急疾,提示邪盛正衰,病情恶化。

此外,身体的某一部位汗出,也是体内病变的反映。应询问局部汗出的情况及其兼症,有助于病证的诊断。如上焦热盛,迫津外泄或中焦湿热蕴结,湿郁热蒸,迫津上越,汗出仅见头部的头汗;老年人气喘的头额汗出,多为虚证;重症末期,突然额汗大出,属虚阳上越,阴虚不能附阳,阴津随气而脱;因风痰、痰瘀、风湿等阻滞经络,营卫不能周流,气血失和所致的半身出汗;阴经郁热熏蒸的手足心汗;心脾两虚的心胸汗出。汗出有冷感多因阳气虚或惊吓所致,汗出有热感多因里热蒸迫所致。

(三)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不同部位疼痛的临床意义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患病机体的各个部位皆可发生。疼痛有虚实之分。实性疼痛多因感受外邪、气滞血瘀,痰浊凝滞,或食积、虫积、结石等阻滞脏腑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即所谓“不通则痛”。虚性疼痛多因阳气亏虚,精血不足,脏腑经脉失养所致,即所谓“不荣则痛”。

1.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临床意义

(1)胀痛指疼痛兼有胀感的症状。是气滞作痛的特点。如胸、胁、院、腹胀痛,多是气滞为患。如胃脘胀痛,则为中焦寒凝气滞,胸胁胀痛,则为肝郁气滞等。但头目胀痛,则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所致。

(2)重痛指疼痛兼有沉重感的症状。多因湿邪困阻气机所致。由于湿性重浊黏滞,故湿邪阻滞经脉,气机不畅,使人有沉重而痛的感觉。重痛常见于头部、四肢、腰部以及全身。

(3)刺痛指疼痛如针刺之状的病状。是瘀血致痛的特点。如胸、胁、脘、腹等部位刺痛,多是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所致。

(4)绞痛指痛势剧烈,如刀绞割的症状。多因有形实邪闭阻气机所致。如心血瘀阻引起的真心痛,蛔虫上窜引起的脘腹痛,石淋引起的腰痛或小腹痛等,皆具有绞痛的特点。

(5)灼痛指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凉的症状。常见于两肋或胃脘部。火邪窜络所致者,为实证;阴虚火旺所致者,为虚证。

(6)冷痛指疼痛有冷感而喜暖的症状。常见于头、腰、脘腹部等处。寒邪阻滞经络所致者,为实证;阳气亏虚,脏腑经脉失于温煦所致者,为虚证。

(7)隐痛指疼痛不剧烈,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的症状。多因阳气精血亏虚,脏腑经脉失养所致。常见于头、胸、脘、腹等部位。

(8)掣痛指抽掣牵引作痛,由一处连及他处的症状。多由筋脉失养,或筋脉阻滞不通所致,多与肝病有关。

问痛,除询问疼痛的部位及性质外,还应询问疼痛持续的时间、喜按还是拒按。见表2-31。

表2-31

问疼痛持续的时间、喜按还是拒按的临床意义

症状表现

临床意义

新病疼痛,痛势剧烈,持续不解,或痛而拒按

实证

久病疼痛,痛势较轻,时痛时止,或痛而喜按

虚证

2.不同部位疼痛的临床意义

由于机体的各个部位总是与一定的脏腑经络相联系,所以通过询问疼痛的部位,可以了解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对于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1)头痛指头的某一部位或整个头部疼痛的症状。由于手、足三阳经均直接循行于头部,故“头为诸阳之会”。

头痛有虚实之分。凡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以及瘀血、痰浊、郁火、阳亢、癥积、寄生虫等阻滞或上扰脑窍所致者,多属实证;凡气血阴精亏虚,不能上荣于头,脑窍空虚所致者,多属虚证。

根据头痛的部位,可确定其病变在哪一经。如太阳经与督脉行于头后,故后头连项痛,病在太阳经;阳明经与任脉行于头前,故前额连眉棱骨痛,病在阳明经;少阳经行于头两侧,故头两侧痛,病在少阳经;足厥阴经系目系达巅顶,故巅顶痛,病在厥阴经等。

(2)胸痛指胸的某一部位疼痛的症状。胸居上焦,内藏心肺,故胸痛多与心肺病变有关。不同具体部位的胸痛的临床意义见表2-32。

表2-32

各型胸痛的临床意义

胸痛表现

临床意义

左胸心前区憋闷作痛,时痛时止者

痰、瘀等邪阻滞心脉

胸胀痛而走窜,嗳气痛减

气滞

胸痛,咳喘气粗,壮热面赤者

邪热壅肺,肺络不利

胸痛喘促而伴有发烧,咳吐铁锈色痰

肺热

胸痛,颧赤盗汗,午后潮热者

肺阴亏虚,虚火灼络

胸痛彻背,背痛彻胸

心阳不振

(3)脘痛指上腹部、剑突下,胃之所在部位疼痛的症状。因寒、热、气滞、瘀血和食积所致者,属实证;因胃阴虚或胃阳不足,胃失所养引起者,属虚证。

(4)胁痛指胁的一侧或两侧疼痛的症状。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火盛、血瘀气滞及饮停胸胁,阻滞气机、经脉不利,均可导致胁痛。

(5)腹痛指剑突下至耻骨毛际以上(胃院所在部位除外)的腹部疼痛,或其中某一部位疼痛的症状。腹有大腹、小腹和少腹之分。脐以上为大腹,属脾胃;脐以下至耻骨毛际以上为小腹,属膀胱、大小肠及胞宫;小腹两侧为少腹,是足厥阴肝经循行的部位。属肾、膀胱、大小肠及胞宫,小腹两侧为少腹,是肝经经脉所过。

因寒、热、寒湿、湿热、气滞、瘀血、结石、虫积和食积等所致者,多属实证;因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所致者,多属虚证。

(6)腰痛腰为肾之府,腰痛见于虚证者多责之于肾,乃身中经气阴阳虚损,不能温煦、滋养而致。若属实证,常由风寒湿邪阻滞经脉,或瘀血阻络所产生。

(7)四肢痛四肢疼痛,可有关节痛、肌肉痛、筋骨痛等区别,多因风寒湿邪或风湿热邪侵袭,以致气血阻滞,运行不畅所引起。亦有因脾胃虚损,水谷精微不能敷步于四肢而致。若疼痛独见于足跟者多属肾虚。

下一期给大家讲解的是:中医诊断基础四诊之问诊(中)。

大家敬请期待,感谢朋友们的







































山西白癜风医院
湖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howhychina.com/gcbcs/16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