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用药知识

2017-9-2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一、用药知识

1.按时服药的技巧

每日服用1次的时间要固定,每天都在同一时间服用。每日服用2次是指早晚各一次(通常早8时、晚8时)。每日服3次是指早、中、晚各1次。每日服4次是指早8时、午1时、下午4时和晚8时。每4小时服1次是指每间隔4小时服一次。此外也有隔日1次或每周服用1次的,饭前服用通常是在饭前半小时服用,健胃药、助消化药大都在饭前服用,没注明饭前的皆在饭后服用。睡前指睡前半小时。空腹指清晨空腹服用,大约早餐前1小时。必要时在出现症状时,如退烧药在发烧时服用。解热镇痛药也可在疼痛时吃。

2.正确掌握剂量的窍门

药物的作用与药量关系密切,药量不够则作用达不到;用量过大则作用过强,有时甚至引起毒性反应。所以用药一定要掌握剂量。在药品包装和说明书上,经常用质量单位克(g)、毫克(mg)或容量单位毫升(ML)来标示药量,同一种药可能有不同的含量,如阿司匹林有0.5克、0.克、0.15克、0.1克、40毫克等多种规格的片剂。供不同疾病和不同年龄组的患者使用。所以一定要看清药品的含量。如医师开的药方某药每次服用毫克,而每片药片是50毫克的,每次就要服2片。有时候则得把含量大的药片掰开服用。以达到所需剂量。

3.巧识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都有它的双面性,既有防治疾病的作用。又有引起人体不良反应的作用。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和继发反应。各种药物在治疗时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阿托品在解除胃肠痉挛时,常伴有口干的不良反应;扑尔敏在抗过敏的同时,会伴有乏力、嗜睡等。有些药的不良反应表现在消化系统方面,有恶心、呕吐、厌食、腹泻、便秘等;在神经系统方面的表现有头痛、眩晕、耳鸣等;用量过大或长期使用,则可出现毒性作用,如损害肝肾,转氨酶升高或血尿,对造血系统可致白细胞减少或贫血等。安定、杜冷丁等可抑制呼吸。过敏反应则表现为皮炎、药疹、荨麻疹等。严重时可导致过敏性休克:如青霉素类抗生素(使用前都得做过敏试验)。继发反应则见于使用广谱抗菌药不妥引起的菌群失调,造成白色念珠菌繁殖过多。

4.正确使用眼药液的技巧

用消毒剪刀剪开瓶口。清洁双手。将头后仰,眼向上望,用食指轻轻把下眼睑拉成袋形。将药液从眼角侧滴入眼袋内,切不可让滴管接触到眼睛或眼睑。闭上眼睛1-2分钟,同时可用手指轻压鼻梁。用药棉或纸巾抹去流出眼外的药液。若几种药液要同时使用,两者应相隔数分钟。盖好药液瓶。切忌冲洗或抹干滴管。再次清洗双手。多次开瓶使用超过1个月的药液最好丢弃。切不可将自己的滴眼药液给他人使用。嗓子感觉有苦味是正常现象。

5.正确使用眼药膏的技巧

消毒剪刀剪开管口。清洁双手。将头后仰,眼向上望,用食指轻轻地把下眼睑拉成袋形。把1厘米左右的眼药膏挤进眼袋内。切不可让管口接触到眼睛或眼睑。眨眼数次,然后闭眼1~2分钟。用药棉或纸巾抹去眼外的药膏,若几种眼药膏要同时使用,两者应相隔数分钟。盖好药膏管。再次清洁双手。多次开管使用超过1个月的眼药膏最好丢弃。切不可将自己的眼药膏给他人使用。

6.如何正确使用滴耳药

清洁双手。用药棉轻轻清洁外耳。用手握住药瓶数分钟,使药液温度接近体温。轻侧头部或身体侧卧,耳朵向上。手持耳垂向上及向后轻拉。依照医生所指定的滴数,将药液滴进耳内。滴药后,保持头部倾斜约2分钟。盖好药瓶(管)。如有困难,请他人协助。应留意任何特别指示,如得将药液摇匀。

7.如何使用滴鼻药

清洁双手,滴鼻前先呼气。坐在椅上,将头部后仰靠椅背,或躺在床上,在肩背处放上枕头,令头后仰。小心地将滴管对准鼻孔,但滴管不可接触到鼻腔内壁。把药液滴进鼻孔。滴药后,让头部保持后仰2分钟左右。清洗干净滴管,放回药瓶内。若为滴药瓶,则盖好瓶盖即可。如药液流进口腔,将其吐出即可。

8.如何正确使用肛门栓剂

清洁双手。若栓剂太软,可先浸在冰水或放在冰箱冷冻室内片刻,再除去包装纸。在栓剂的头部涂上清水或水溶性润滑剂。侧卧,伸直小腿,大腿向前屈曲,贴着腹部。儿童可伏在成人大腿上。放松肛门,将栓剂插入,并用手指推进,把栓剂塞入肛门,婴儿约2厘米,成人约3厘米深。双腿合拢,维持侧卧姿势约15分钟,以防栓剂倒挤出来。清洁双手。

9.正确使用阴道栓剂的技巧

清洁双手。如栓剂太软,可先浸在冰水或放在冰箱冷冻室内,片刻后取出,除去包装纸。在栓剂的头部涂上清水或水溶性润滑剂。仰卧床上,双膝曲起,将栓剂的尖端向着阴道口,塞入栓剂,并用手指轻轻推入阴道深处。双腿合拢,维持仰卧姿势约20分钟。在睡前进行为益。即使症状消失也得继续用药,直到完成整个疗程为止。

10.正确使用胶囊剂、片剂和口服散剂的技巧

有些人吞咽1片药或1粒胶囊是很困难的,特别是老年人因唾液分泌少、吞咽药片或胶囊更加困难。可在服药前先漱口或先喝些温水以湿润咽喉,然后将药片或胶囊放在舌的后部,用温水送服。倘若药片或胶囊太大,以致难以吞咽或可能卡在嗓子里,可将药片研碎,胶囊倒出,放在汤匙中用温水混匀,再服用。但是肠溶片、缓释片剂、缓释胶囊则必须整片整粒吞服,不可研碎或倒出。有些片剂需放在舌下含化,应将其置于舌下,慢慢溶化吸收。吞服药片的最佳姿势是站立,可避免药片停留在食道壁上刺激食道壁,散剂不宜直接吞服,可用温水混合均匀后吞服。

11.正确服用汤药的技巧

服药的次数。通常中药汤剂每天1剂,分2次服完。剂量。通常以每次服大约毫升为宜。儿童及重症病患者的服药量则应少些。1岁内服成人量的20%,1~3岁服成人量的25%,4~7岁服成人量的1/3,8~14岁服成人量的50%,15岁以上可与成人相同。

12.正确服用药酒的技巧

服用药酒要适量。通常以15~30毫升为宜。肝、肾疾患、高血压、过敏性疾患、皮肤病等患者要忌用或慎用:不得不用时,应把要饮的药酒按量对加10倍的水,放在药锅里用微火煮炖一下,大部分的酒气除去后再饮用。酒量小的患者,也可把药酒按1:1至1:10的比例用葡萄酒、米酒或加糖的冷开水勾兑,再按量服用。而且服药酒前后半小时不可食鲜柿子,不然会形成柿胃石。

13.减轻服药苦口的窍门

接触部位:舌是味觉感受器主要的分布位置,但舌头的味蕾功能不同:舌尖部的味蕾主要对甜味敏感;近舌尖部两侧对咸味敏感;舌后部两侧对酸味敏感;舌根部对苦味敏感。因此,服苦药时应减少药物与舌根部的接触。汤药温度:人舌头的味感与温度有关,当汤药温度在37℃时,感受苦味的味蕾最灵敏,高于或低于37℃时,就会减弱。服用中药汤剂时,药熬好后应晾至37℃以下再服。

14.各种药品用药时间解析

滋补类药物,如人参蜂王浆、蜂乳等,最好在早晨空腹时或晚上临睡前服用。维生素可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类。若空腹服用维生素,血液中浓度升高很快,如水溶性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在体内尚未被完全利用就随尿液排出体外了,疗效差。倘若饭后服用则被食物混合,使机体吸收利用缓慢,尤其是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K、维生素E,需溶于油脂后才可被吸收。维生素类药物通常宜在两餐饭之间服用(用维生素K止血时应及时服用)。助消化药,如多酶片、乳酶生等,饭后服可以使药物与食物在胃里充分混合,以增强药效。健胃类药物最好在饭前10分钟服用,以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充分与食物混合。根据人体生物钟的规律,高血压患者每日应服3次降压药。分别为:早上7时、下午3时和晚上7时。早、晚两次的用药量比下午的用量要适当少些。临睡前切忌服用降压药。因为通常在上午9点钟左右人的血压最高,而在凌晨2点左右最低。临睡前不可服用降压药。以防止在熟睡时血压降得过低而引起心、脑供血不足,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脑血栓等意外情况。糖尿病患者在凌晨4时对注射胰岛素液最为敏感,这时给药哪怕是剂量较低也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在上午8时,服用降糖宁不仅疗效高,而且药效持久,若下午服用降糖宁剂量则需要加大。抗生素类药物,排泄较快,为了使血液中能保持一定浓度。每隔6小时服药1次。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在每天清晨和上午关节疼痛较重。如服消炎痛等药物,可在早晨剂量加大服1次,效果最好,且可将中午的1次服药免去。人体对激素类药物的反应也有时间节律,如可的松,在早晨6~9点,人体血液中的浓度最高,夜间12点左右最低,所以最好在早饭后服用1次激素类药物。贫血患者补充铁剂,晚7点服用,比早7点服用在血中的浓度增加4倍,疗效更佳。平喘药物如安茶碱、喘息定等,应在夜间加服1次,因为呼吸道在清晨和夜间的阻力最高。安茶碱的治疗量与中毒量比较接近,若在早晨7时用药,效果最好,毒性最低。治皮肤过敏药:如扑尔敏、苯海拉明,在临睡前半小时服用为对胃有刺激的药:如阿司匹林等,在饭后半小时服用为好。催眠、缓泻、驱虫、避孕药:通常在晚上临睡前半小时服用(作用快的泻药最好在早晨空腹服用)。镇痛药:如去痛片、消炎痛等,饭后服可减少其对胃黏膜的刺激。胃药:如胃舒平、甲氰咪派等,空腹服用的药液是饭后服用效果的6~8倍。

15.中药服法术语巧解析

在中药处方后面,常有“服法”之类的提示,下面就常见的一些提示进行分述。温服。顾名思义,就是在药热冷适中的时候服用。如汤药为25℃~30℃时服。丸药、片剂、颗粒则以25℃左右温服。多数中药采用温服。热服。即在煎好后,药液还较热时服用。用辛温解表药治疗表寒证时,热服可以发汗解表;治疗内寒证时,热服有助于祛除沉寒痼疾。寒服。即药液冷后服用,用苦寒清热药治疗内热证,寒服有助于清解热邪。顿服。将药一次性服完,迅速发挥药效者叫“顿服”,此服法多用于重症和胃肠道病患者。频服。次数多频频饮用叫“频服”,多用于咽喉病患者。现在又有一种新提法,即根据病情,不同时段服用不同浓度的药液。这可算是“频服”的延伸发展。空腹服。空腹服药主要是用于驱虫,攻下或治疗四肢血脉病。其优点是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障较高的浓度而发挥药效。饭前服。饭前服,通常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用于治疗虚证和肠胃病。饭前服药,主要是有利于药物在胃内发挥作用,使药液充分作用于胃壁,且免受食物的阻挡,较快地通过胃而进入小肠;及时分解吸收,发挥药效。饭后服。饭后服通常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治疗心肺病和通常疾病常采用该服法,其优点是可以避免药物对胃产生刺激,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

16.用药引提高中药疗效的窍门

盐汤。有引药入肾、软坚散结、清热凉血之效。故宜用淡盐汤送服补肾药: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七宝美髯丹以及固肾涩精药、金锁固精丸、安肾丸等。用时取食盐2克,加温开水半杯搅拌溶化即可。葱白汤。能发散风寒、发汗解表。可用于风寒感冒冲剂、荆防败毒丸等。用时取新鲜葱白2~3根切碎,煎水送服。大枣汤。有补中益气、补脾胃与缓和药性等作用。用大枣5~10枚加水煎汤,送服归脾丸。蜂蜜水。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等功效。用时取蜂蜜1~2汤匙,加入温开水中搅匀,送服蛤蚧定喘丸、百合固金丸及麻仁丸、润肠丸等。米汤。能保护胃气,减少苦寒药对胃肠的刺激。故常用于补气、健脾、止渴、利尿及滋补性中成药。如以小米汤送服香连丸,大米汤送服八珍丸、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丸等。藕汁。有清热止血等作用。如用其送服十灰散等,效果颇佳。用时取鲜藕洗净、切碎,另加入凉开水少许捣烂,用纱布包裹挤压取汁,每次约毫升即可。黄酒。酒性辛热,有舒筋活络、发散风寒等作用,多与跌打损伤、疮痈初起等症的中成药同用。如活络丸、追风丸、木瓜丸、通经丸、妇女养血丸与七厘散、云南白药等。通常每次用温热的黄酒15-20毫升送服。姜汤。有散风寒、暖肠胃、止呕逆等功用。取姜9~15克,水煎取汁,送服治疗风寒外感、胃寒呕吐、腹痛腹泻及健脾和胃等症的中成药。如附子理中丸与通宣理肺丸等。

17.漏服药物的补救技巧

药物之所以分不同间隔时间给药,是根据药物的性质,人体对药物吸收、分布、排泄过程而决定的。均分法给药就是为了使体内维持一定的有效血药浓度。漏服了药物肯定会影响体内药物浓度,也就降低了疗效,如要补服,应注意以下几点:服药的间隔通常为4~6小时,如果漏服,发现时若在间隔时间的1/2之内,可以按量补服,下次服药仍可按照原间隔时间。倘若已超过1/2的时间,则不必补服,下次务必按时吃药即可。发现漏服立即补上,下次服药时间依此服药时间顺延。此法较前法好些。漏服药物后千万不可在下次服药时加倍服用,以免引起药物中毒。抗生素药物务必按时按量服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但消灭不了病菌,反而增加细菌的耐药性。

18.打针应对技巧

]打针松弛肌肉法肌内注射时,倘若臀肌紧张,不但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也不利于注射及药物的吸收。打针前患者可不停地屈动脚趾并数数,能分散注意力,使臀肌松弛,从而疼痛感减轻,注射顺利。打针结块迅速消除法打针几天后,在针眼部位会出现结块,这是因为药物未被吸收引起的。遇到此情况,可取一块生土豆,切开敷于结块部位,能消除结块。

19.小儿用药的学问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之中,机体的各组织器官尚未成熟,功能也不完善,与成人相比,更容易发生用药的不良反应,因此,用药时要注意下列各点:要正确计算小儿用药量,绝不能“差不多”、“大概齐”,药量不准,不是难以奏效,就是容易引起药物过量而产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用药更要考虑其生理特点,慎重用药。不能贪图方便、省钱,把成人的药给小儿服用。因为有些药物对儿童是禁用的。不要太依赖药物。很多家长过分依赖退热药,小儿热度不退,解热药频频服用,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其实在体温不超过38℃时,只要多喂开水即可。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是处方药。不得不经医生诊病后对症选用。不滥用维生素。很多父母误认为维生素类是营养剂而不是药物。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及维生素K等),服用过量会蓄积体内,引起中毒。使用外用药也应小心。尤其是对于新生儿,他们的皮肤、黏膜面积相对比成人大,皮肤角化层尚未发育完善,故此无论外用、滴眼及滴鼻的药物吸收量都较多,过量使用可能引起中毒。

20.巧用果丹皮

喂小儿服药撕一小块新鲜的果丹皮把药片包住,捏紧。再放在孩子嘴里,用水冲服,孩子就乐意服用。此法适用于3岁以上的儿童。用一片果丹皮,取舌头大小一块,贴在孩子的舌头上。然后让她吃药吃完药后,再喝点白开水,最后把果丹皮吃了,效果很好。

21.用吸管服汤药的窍门

中药煎好后,服用时通常药味都很浓很苦,嘴里长时间存有药味,消失较慢。用一支塑料吸管(饮料管、酸奶管)直接吸入咽喉中,就能避免中药异味了。

22.老年人如何正确服药

老年人用药比其他年龄段要多,并经常服用多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就相对增加。在用药时要特别慎重,同样的剂量,对老年人的作用往往比对青年人要强。如安定类药物对老人产生的不良反应比青年人大3倍,因此,在多药联用时,尽量先服主要药物,防止相互作用的发生,必要时请医生调整剂量(通常可用成人量的3/4),或延长服药的间隔时间,以保证用药安全。

23.孕妇如何正确服药

妊娠期妇女因为生理的敏感性,在妊娠初期会出现妊娠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佳等,此时最好不要吃药,因为用药常可危及胎儿,特别是在妊娠的前3个月(也叫胚胎期),药物引起畸形大都发生在此期。从妊娠到胎儿出生,药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很多,如磺胺药、四环素、苯妥英钠、安定、咖啡因、可待因等,这些药物不能服。哺乳期用药时,有的药可通过乳汁被新生儿吸收,所以母亲不能随便用药,如红霉素在乳汁里的浓度比在血里的浓度高20倍,而新生儿肝脏的代谢和解毒功能还不完善,药物容易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

24.正确服用救心药的窍门

先嚼后含。在心绞痛发作时应先嚼碎后再压在舌下含着,直到胸闷和心绞痛缓解后再服下去见效更快。因为溶化的药物通过舌下黏膜吸收,能高浓度地迅速到达心脏。讲究姿势。最适宜的姿势应该是坐着服药。若躺着用药,会因心血量增加而加重心脏负担,影响疗效;若站着用药,会因为药物的快速扩张血管作用,有大量血液滞留在下肢,使收缩期血压下降20毫米/汞柱以上,容易诱发心脑供血不足,这不仅会引起头晕。还会延迟缓解心绞痛的时间。事不过三。在药物有效的情况下,通常用药数分钟后心绞痛就应缓解。若仍不见效,应每隔五分钟再服一次。如此重复3次,若仍然无效,就应考虑有心肌梗死或其他病症的可能,医院诊治。

25.如何正确服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下称ASA),是一种常用的退热止痛药。但使用不当常可出现以下不良反应。超量或长期服用ASA,可致原溃疡恶化或诱发胃溃疡。通常剂量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大剂量或长期使用,能抑制凝血酶原形成,延长凝血酶原时间,故严重肝损害,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以及血液病患者均应忌用。ASA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能间接诱发或加重哮喘。过量服用ASA,能引起可逆性耳聋,耳鸣,听力减退,并加重噪声对听力的损害。孕妇小剂量长期服用,会延长孕期及产程,并增加母体出血的危险。妊娠后期超量服用,能造成新生儿头部血肿,紫癜和短暂的便血。因为幼儿对ASA分解代谢功能不全,服药后易引起中毒及代谢性酸中毒,改用扑热息痛作退热药为宜。此药超剂量服用,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严重肾功能衰竭者应禁用。ASA能广泛干扰肝脏代谢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因而临床有“ASA肝炎”之称。

二、服药禁忌

1.药物不良相互作用巧预防各种药物单独进入人体,可产生各自的药理作用,当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时,因为它们的相互作用或彼此影响,可使药效加强或不良反应减轻,此称有益的相互作用;也有可使药效减弱或出现不应有的不良反应,危害用药者,此称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通常地说,有益的药物相互作用较少。而不良的相互作用则较普遍。因此,同时应用2种以上药物前要注意这一问题,必要时可向医师或药师咨询。

2.首剂综合征巧预防在使用某种药物时,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这种不正常现象,有些药物在按医嘱刚开始使用时会出现一系列明显的反应,人们往往认为是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严重而停药或急忙求医,有些人还误认为医生开的药不对症。其实,这就是因为首次用药剂量稍大、次数较多所导致的。因为用较大量药物之后,机体很难一下子适应而表现出的一种保护性的用药反应,以提醒、告诫人们减量使用。有人称此种的反应为中毒警戒线。首剂综合征的预防就是在使用药物时先从小剂量、常用量开始,然后视患者病情和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剂量。已经发生首剂综合征的患者,轻者可不必停药,重者应立即停药,积极抢救。

3.服药后如何忌口忌茶水:

俗话说“茶水解药”,茶水会破坏或减低铁剂补血药、多酶片、安定和维生素C的药效。因为茶叶中含有大量鞣质,可分解成鞣酸,与许多药物结合而产生沉淀,阻碍吸收。忌牛奶:牛奶或羊奶含有钙、镁、铁等金属元素,可与某些生物碱类药生成络合物,妨碍药的吸收。忌饮酒:除药物说明书注明可以用酒服用外,通常都不应用酒服药。因为酒能与药物迅速起反应,增强药物作用。药物可增加机体对酒的敏感性,可能造成中毒或死亡。忌吸烟:倘若在服药后半小时内吸烟,药物到达血液的有效成分只有1.2%~1.8%;而不吸烟者药物到达血液的有效成分则为21%~24%。这说明烟碱可增加肝脏酶的活性,从而加速药物的降解过程,使血液中药物的有效成分降低。因此,在服药后一段时间内不要吸烟。

4.酒后不能服的药酒后不能立即服用镇静药、安定药、催眠药、麻醉性镇痛药、抗组胺药,也不能服用胰岛素。因为上述药物包括巴比妥、鲁米那、水含氯醛、溴化物、导眠能、安定、氯丙咦、阿米妥、扑尔敏、非那根、安其敏、吗啡、杜冷丁等成分。这些药物若和酒中的乙醇在一起,就会产生协同作用,加速吸收,从而造成危险。

5.谨防用药不当引发心绞痛一些用于治疗心血管疾患的药物,若应用不当,也可能诱发心绞痛,这一点应引起心绞痛患者及其家属的高度注意。阿司匹林:因为它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被冠心病患者广泛应用于预防脑血栓形成和心肌梗死。但研究结果表明,若用的剂量过大,每日超过7克,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而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加重,导致心绞痛发作。因此,冠心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剂量宜小不宜大。心得安、硝苯吡啶及硝酸甘油:它们是治疗心绞痛或高血压、心律失常的常用药。但因心得安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硝苯吡啶能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灌注压降低;硝酸甘油能使冠脉血管收缩、血流减少,所以,若心得安用量过大或久用骤停,可致心绞痛加重,甚至会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硝苯吡啶应用时量要适当,停药时应逐渐减量:硝酸甘油用量亦不宜大,可用可不用时,则不要使用。多巴胺、肼苯哒嗪及哌唑嗪:多巴胺用于治疗各种低血压和休克,但因能使冠脉血流量下降,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因此,使用时剂量应从小逐渐增大,速度亦应由慢到快。肼苯哒嗪广泛应用于治疗高血压,不过,本药能使心率增加,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可诱发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如与心得安合用,可减少上述不良反应的发生。哌唑嗪是α一受体阻滞剂,可致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致心肌缺血,若与α一受体阻滞剂(心得安等)合用,可减少此不良反应。还有冠状动脉扩张剂潘生丁、心肺复苏常用的肾上腺素、抗心力衰竭的洋地黄、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等常用药,也有引起心绞痛的报道,在应用时也应注意。

6.巧防服降糖药不良相互作用β-糖苷酶抑制剂是新一代口服降糖药,它是以推迟肠道对碳水化合物消化、分解和吸收而达到对糖尿病治疗的目的。目前国内常用的代表药为拜糖平。它对控制餐后血糖升高具有良好作用。但伴随时间推移研究人员发现,如糖尿病并发心脏病,患者在使用强心药地高辛的同时使用拜糖平,有可能降低地高辛的吸收,影响疗效,而导致心脏病患者发生意外。

7.巧防药物性失眠有些药物可引发药物性失眠,服药时要千万注意:止喘药。比如麻地黄可以兴奋大脑皮质,氨茶碱也有轻度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使用时,若配合小量镇静剂,就可以防止失眠。抗抑郁或催眠镇静药。如安定等药,若服药时间、剂量不当,白天昏睡不醒,晚上却烦躁失眠。因此,这些药物白天用量宜少,晚上则可加大剂量。利尿药。利尿药应用后会使排尿次数增加,若在睡前服用。常因小便次数增加而导致失眠。故宜在白天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若在晚饭前或是晚上空腹时服用,可因产生恶心、上腹部不适而影响睡眠。因此。这些药物都应在白天饭后饱腹时服用,以减轻药物对胃的刺激。强心药。如洋地黄类药物,因为治疗量与中毒量很接近,安全范围狭小,倘若用量稍大,就容易产生不良反应而导致失眠。因此凡用此类药物,不宜随意加大剂量。降血压药。随意加大用量会使血压降得过低,从而产生失眠。因此,在使用降压药时不可随意加大剂量。

8.服药巧防胃病加重胃病包括胃炎、胃溃疡等,除要注意生活、饮食外,还应避免下列药物:糖皮质激素。常用于关节炎急性期及抗过敏、抗免疫等治疗,它还可引起胃黏膜出血、胃溃疡发生。常见的有强的松、可的松、去炎松、地塞米松等。因此,胃病患者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消炎镇痛药。常用于治疗关节炎等疼痛性疾病,对胃黏膜有较强的刺激和损伤。常见的有消炎痛、布洛芬、芬必得、炎痛喜康等。因此,患胃病而又不得不服该药时,要在饭后半小时或与胃黏膜保护剂同服,如有胃不适应及时停药和一对症处理。解热镇痛药。常在感冒发热时服用,如扑热息痛、阿司匹林、水杨酸钠、去痛片等。这类药物退热效果较好,但对胃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因此,有胃病史的人患感冒发热时,不宜服此类药物,采用物理降温和中草药均可奏效。抗癌药及抗生素。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COSMZ及抗癌药环磷酰胺、5-Fu等,均可导致胃黏膜损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以防不测。

9.巧防中西药合用的不良反应一些中西药物合用,有时会产生不良反应。中药乌梅、山楂、五味子等含有机酸,与西药磺胺类合用,容易引起尿闭或血尿;中成药六神丸、益心丹与西药心律平、奎尼丁合用,可导致心脏骤停;中成药蛇胆川贝液与西药吗啡、杜冷丁、可待因合用,会导致呼吸衰竭;中药人参酒、舒筋活络酒与西药鲁米那、水合氯醛等镇静止痉药合用,可增强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发生危险。有些中西药物合用能增强药物毒性。中药贝母和西药氨茶碱同时使用能造成中毒:中成药小活络丹、香连丸、川贝枇杷露与西药阿托品、咖啡因合用,会增强生物碱的毒性;中药冠心苏合丸和西药亚硝酸异戊酯合用,能生成含汞离子的有毒沉淀物,使人中毒;中药朱砂安神丸与西药三溴合剂、硫酸亚铁合用,能生成溴化汞、硫化汞,引起中毒。

10.孕妇服中药巧防不测有相当一部分中药对孕妇可产生不良影响。如枳实、牛膝、大黄等,可直接作用于子宫,增强子宫收缩,有引起流产、早产的危险;红花可使子宫肌紧张;吴茱萸、薏苡仁等可兴奋子宫。另外,也有些中药可间接影响孕妇,如桃仁、丹皮、红花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可能影响胎盘血液循环而危及胎儿。动物实验证明,丹皮可导致子宫内膜充血;桃仁可诱发流产或早产;大黄、芒硝、薏苡仁等有导泻作用,过度导泻有损阴血;干姜、厚朴、半夏、附子等具有利尿作用,有损孕妇津液。孕妇在妊娠期要慎重使用上述药物,原则上以不用较为安全,同时要注意有些中成药也含有上述中药,也要慎重选用,如桂枝茯苓丸、麻仁丸、平胃散、六味丸等等。确因治疗不得不使用上述药物时,则应请有经验医生,最好请妇科中医予以处方投药,切不可自行服用上述各种中药。

11.巧防戴隐形眼镜药物不良反应德国专家研究表明,许多抗感冒、止咳和止痛药物中都含有抑制眼泪的成分。泪液分泌量减少会使隐形眼镜过于干燥、透明度降低,进而影响视力。此外,某些激素、抗生素、作用于植物神经的药物、抗组胺药物、抗抑郁药或抑制神经末梢兴奋的副交感神经阻滞药,也具有减少泪液分泌的作用,这对于戴隐形眼镜的人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专家提醒戴隐形眼镜的人在看病时,如医生开了这类药物。一定要向医生说明自己的情况,并问清楚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12.巧防药物性跌倒一些镇静安眠药,长期服食会引起眩晕、震颤、视觉模糊等症状,这就使服食者在站立或行走时有可能突然跌倒。再者,长期服用这些镇静药,如突然完全停止服食,会发生抽筋,动作失去协调,也易跌倒。多种降血压的西药,常服或过量服用,会引致血压降得过低,尤其是体位性低血压,站立时血压下降过多,头部缺血而易晕倒。这些降血压西药,还会使交感神经调节血管张力的功能迟钝,故站立时血液因重力而大量向下肢流去,脑部暂时供血不足而头晕跌倒。皮肤过敏症、鼻过敏症及其他过敏症,常用各种抗过敏药,如苯海拉明、非那根等。服食之后或常服会有恶心欲呕、疲乏欲睡、口干及头晕、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故常易晕倒。临床观察发现,服这些抗过敏药,常会在大小便时昏迷跌倒。一些兴奋药物。会引起肌肉震颤,心动过速,瞳孔放大,头昏眼花等情况。如服量过大,还会引起幻觉、意识模糊,因此,也可引起在行走或起身站立时跌倒。

13.不可滥用安定类药物安定类药物是神经精神科常用的一类药物,它们主要用于消除紧张、焦虑、兴奋、不安和失眠。安定类药物长期服用,可导致人们对药物的依赖性和耐受性,严重时可以成瘾,为避免这类药物滥用,使用时请注意以下几点:不要长时期使用安眠药,放松心情,尽可能做到不服药入睡。必要时则须间断(即间隔一段时间,如3—5日)、交替(与其他药物替换应用)使用。如两种安目民药同时服用,每种用量应减半。不要随意加大药量,应在睡前半小时用。年老体弱者及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哺乳期妇女及孕妇禁用,特别是在妊娠的前3个月。

14.千万不要滥用抗生素目前临床上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在国内外都相当普遍,觉得不用点抗生素就不放心,而且药越新越贵越好。但有时患者只是患了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伤风感冒,抗生素对病毒根本无效,用点抗感冒药就可以了,而不必常规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用得不当,常常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浪费,出现不应有的不良反应。因为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比较多,有些还很严重,如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的过敏反应;链霉素、庆大霉素对耳、肾的毒性;红霉素类对肝脏的毒性等。此外,还可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如应用抗生素预防细菌性感染不当,还可使合并症增多。

15.千万不要滥用解热镇痛药解热镇痛药是人们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日常生活中常遇到头痛脑热时,或是牙痛、关节痛、腰腿痛或是痛经等,人们常常不经过医生诊断就自己到药店去买退热药或止痛药。发热是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因此退烧不得不有一定“保留”,就是指不要立即把体温降至正常范围。随便使用退热药。特别是在确诊之前用药,会使一些重要症状暂时缓解。医生就无法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很容易造成误诊、延误病症。因此,不要在没有弄清诊断的情况下使用退热药。这是解热镇痛药的应用原则。

长按下方







































白癜风是怎么引起的
小儿白癜风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howhychina.com/gcbys/61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