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日本才有工匠精神他们有的,我们一直
2018-2-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
本文是画事君自发安利,授权转载自“山河小岁月”——主聊八卦,有时夹带私货。
文/李舒
周末只做了一件事,在家看《我在故宫修文物》。
看片名便知道,这部纪录片讲的是故宫的文物修复专家的故事。
“文物修复”,听起来离我们好远。
去年最大规模的文物普及,大概要算火到炸裂的“石渠宝笈”特展。那时候,每个去看过的人,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这块牌子。
印象更深刻的是导览工作人员的大喇叭:“请大家迅速观看,速观看,观看,看……”在一幅画面前停留的时间,最多也就一分钟,最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面前更短,这大概是我们和文物的最近接触了。
这些我们排了十多个小时结果只能看三十秒的绝世珍宝,被他们的双手日复一日地摩挲;甄嬛住过的小院子,珍妃踏过的冷宫步道,乾隆作诗的木头箱子,康熙做算数的草稿纸,是他们每天遇到的日常。所以,B站上有关这部纪录片的弹幕,最多的是:“想去那里工作呢!”“能天天触摸这些宝贝,哭了!”“还招人吗?我去!”
实际上,我们无法想象这工作有多艰辛。
片子里出现过的徐建华先生,我曾经有幸采访过。年,他被分配进故宫文物修复厂,他的“第一志愿”是修钟表,因为觉得好玩,他父亲在前门有个修表摊儿,也算家传。但最终,他被分配到了裱画室,“那时候都是服从分配,裱画的活儿特别多,缺人。”
△《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修缮钟表的镜头
刚开始,徐建华还有点失落,他跟着一位老师学了几个月基本功。大约半年后,有一天,领导问他:“你在哪里当的兵?”“上海。”“无锡话听得懂吗?”“懂的。”
因为听得懂无锡话,徐建华有了自己的师父。后来,他才知道,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老头,就是人称“裱画界梅兰芳”的杨文彬。
杨文彬在文革时被下放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当时,文化部系统设立了两处“五七干校”,一处在河北静海,一处在湖北咸宁,故宫博物院隶属于“图书馆和博物馆口”,基本都下到了湖北)。咸宁的生活很苦,托裱过无数古画的双手,每天触摸的是冰冷的河泥,杨文彬印象最深刻的工作是挖渠,据说,那时候为了实现“真正对灵魂的改造”,连犁地都是用人不用牲口。
△徐建华
回到故宫之后,杨文彬带领着徐建华,开始修复一幅又一幅古画。
修复古画,主要需要以下步骤:
淋洗。用排笔蘸上温水,清洗图上的灰尘脏物。折叠处的黑色斑迹用清水去除不掉,需要用马蹄刀细致地剔除,要保证“去污而不伤纸”,力度讲究刚刚好。
揭取。把原褙纸和托纸被揭去,露出原补,将没有画意而且颜色变深的地方揭掉。
托心。用宣纸糊于画心背面,用以加固画心。若画心在托心工序晾干后,出现折裂现象,则需在断裂处贴折条。旧画心若色调不一致需全色,在全色前都需按画心的不同情况兑出适合的胶矾水,刷在画心背面便于全色。
全色和接笔。根据笔意,补全画心中的颜料和笔墨。
镶接、覆褙、砑光。
听起来很简单,其实每一细节,都惊心动魄。明代收藏家周嘉胄曾经感慨:“前代书画,传历至今,未有不残脱者。苟欲改装,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以揭画这一步骤为例,那些历经沧桑的古绢,纤维之间已经没有任何拉力了,把画芯从背纸上接下来时,如果坏了一根丝,画上小的人物脑袋就没了。
这样紧张的修复工作,修复师傅们都落下了病根。徐建华曾经告诉我,杨文彬有严重的胃出血,张耀选也有胃病,张金英胃部切除,没有别的原因,因为“高度紧张,胃痉挛的时间很长。”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每天都做着类似枯燥却不容一丝一毫分心的工作,修复《清明上河图》,用了靠近两年时间,但修复一次之后,可以年不必再修;韩幌的《五牛图》,送来的时候有个破洞,孙承枝师傅用了八个月修复;展子虔的《游春图》,送来时已经看不出本来面目,在杨文彬先生的妙手下,我们今天还能够看到里面衣带飘飘的隋代古人……
不仅仅是古画修复、青铜器、金银器、钟表修护师傅们亦是如此。
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古画修复专家杨泽华老师弹着吉他笑着说的:“干我们这行的,就是执着。”几十年来,故宫里的匠人们,就是用这样执着的精神,帮助无数文物对抗自然规律,用自己的心血延续着它们的生命。
△杨泽华老师
近几年来,从日本流传过来的“职人精神”一直被我们在各个场合提及,职人,是日语中对于拥有精湛技艺的手工艺者的称呼。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和纸,风铃,风筝,祭礼道具,三味线(乐器),刀刃,佛像,草帘,墨砚,茶具,人偶,日本象棋,渔具,漆器,陶器,蓝染……媒体们跟疯了一样拼命报道:“震惊世界的职人魂啊!”“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感动世界啊!”“什么叫做人间国宝!这些才是啊!”
我们欢呼,我们惭愧,我们向往,我们心甘情愿地掏银子。吃货们向看神明一样地进入“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的店铺,十五分钟内吞下寿司,自己的肠胃自此被开了光,好像可以鉴别所有的鲜味;志野烧要买荒川丰藏,有一件三代德田八十吉的彩釉瓷器,从此可以诗礼传家了。在京都的老铺,某中年大叔捧着一件底款题“大明成化年制”的碗作痛哭流涕状,然后教育身边的短裙妹子说:“只有日本人,才把我们的祖宗当祖宗。只有在日本,我们才能用这么珍贵的明朝碗喝汤。”身边妹子有星星眼状,我忍了很久,没有告诉他,这样的“大明成化年制”,全部都是日本人仿作的,是正宗东洋货(但确实算是古董,所以这家老铺也是非常良心的)。
△缂丝
可是你们下回去故宫看展览,也没少带着你们的长枪大炮穷拍照,还不停开大灯。你们怎么不珍惜祖宗的宝贝啊!你们知不知道,每一件藏品,也许后面就是一位中国匠人的一辈子啊!
的确,这些东瀛职人的精益求精,坚韧不拔和守护传统值得我们学习,日本人对于工匠的尊敬值得我们学习。但这些,我们都有,一直都在。
至少在这部片子里,我们可以骄傲的说一句,我们不曾失去这种“职人”精神。
他们是一群多么从容的人,每日朝八晚五地工作在紫禁城内,日复一日地修补着那些穷尽一生也无法修完的藏品,他们过眼过手的珍品何止千万,拿的工资不过寻常。他们走路时踏过坑坑洼洼的青砖,给院子里的“御猫”喂食,一起从明朝人、清朝人种的树上打杏子,像当年溥仪一样骑着自行车穿过空空荡荡的太和殿前广场……这样的生活,和紫禁城外车水马龙的北京城,有种轻微的脱节感,然而,在我眼里,这才是真正的岁月静好。
更加欣喜的是,在片子里,可以看到看到许许多多年轻人的面孔,八零后、九零后,他们不玩电脑游戏,也不去酒吧和朋友们玩牌笙歌,走进故宫,传承老师傅们的精湛手艺:一天只能织成5寸的缂丝、需要克服生漆过敏痛苦的漆器修护……他们的双手,也和师傅们的一样,修复青铜器的手上沾满了锈,修复木器的手上沾满了鳔,修复漆器的手上沾满了漆,修复书画的手上沾满了浆糊……
传承,我们从来不曾缺少。我们需要的,是对传承的敬畏、尊重和支持!
安利分割线
两小时,我们可以选择看各种美剧、英剧、日剧,也可以看手撕鬼子、嫔妃宫斗、婆媳撕逼、老公出轨,但我真的推荐你,看看这部三集纪录片,然后,你也许就会和我一样,被这样一群执着而从容的人打动,感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我觉得还有希望。《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集《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二集《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