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推荐rTMS结合康复治疗有效改善痉挛

2021-6-1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baidianfeng/qwzj/

脑性瘫痪(Cerebralplasy,CP)是指自母体受孕开始至婴儿期脑发育阶段非进行性脑损伤和脑部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是导致儿童肢体残疾的最常见原因,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有智能低下、语言障碍、听视觉障碍、癫痫、行为及情绪异常等。目前,我国脑瘫发病率2‰-4‰,脑瘫已成为继脊髓灰质炎基本控制后造成儿童肢体残废的主要疾病之一,给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脑瘫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一个难题,脑瘫患儿的治疗多为综合康复治疗。目前脑瘫的治疗方法存在各自的局限,因此很多学者都在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新技术。

01

A级推荐:经颅磁刺激治疗小儿脑瘫

TMS以其安全、有效的特点,为治疗脑性瘫痪,改善其功能提供了一种新途径。《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第六部分》中A级推荐经颅磁刺激治疗小儿脑瘫,指出“经颅磁刺激技术作为脑瘫患儿康复治疗的一项辅助治疗手段,其有效性已被证实。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一种神经调控技术,由于其具有无创无痛、操作简便、易于接受、安全有效等优点,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儿童神经损伤康复领域,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图片来源:医院

02

TMS技术治疗脑瘫作用机制

目前研究表明,其运用于治疗脑瘫患儿的主要机制可能是:rTMS通过影响一系列大脑神经电活动和代谢活动增强神经可塑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rTMS作用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可以通过皮质脊髓束抑制脊髓水平的兴奋性,降低和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降低肢体肌张力,缓解痉挛。应用TMS治疗,可增加小儿大脑的血流注量,抑制癫痫病灶的异常放电,促进大脑细胞的生长发育,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发育和智力水平。

03

TMS在儿童脑瘫的有效应用与研究

痉挛型脑瘫为常见类型,占所有脑瘫类型的60%-70%,语言发育迟缓及运动功能障碍是痉挛性脑瘫患儿中常见的临床症状,研究表明rTMS结合常规康复疗法可以显著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图片来源:医院

赵梦霞()研究证实:低频经颅磁刺激配合康复护理能有效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将痉挛性脑瘫患儿9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痉挛肌刺激、头针及营养神经药物等常规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低频经颅磁刺激。两组患儿均治疗23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患儿肌张力情况。结果显示: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观察组患儿的肌张力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

刘陈()等将痉挛型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TMS治疗,治疗强度为运动阈值的80%,频率为1Hz,刺激时间20S,间隔时间40S,总计20个序列,每次20min,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8周。结果证实:低频(1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结合综合康复训练能够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疗效优于单纯综合康复训练。

仇爱珍等()的研究证实rTMS能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60例1-3岁的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高频rTMS(5Hz)刺激双侧运动皮质,运动阈值的90%为刺激强度,每次持续2s,间隔时间为13s,每次20min,治疗4周之后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踝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粗大功能测试(GMFM-88)的D区(站立位)、E区(行走与跑跳)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下图)。

张清华等()将98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每个患儿综合治疗,观察组患儿同时使用高频rTMS(5Hz)刺激双侧运动皮质区,刺激强度为运动阈值的90%,每周5次,每次20min。采用Gesell发育量表测评两组发育商(DQ),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

最新研究:双侧刺激模式比单侧刺激更能改善痉挛型偏瘫CP患儿运动功能。年5月,张杨萍等将30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受损伤半球的5HZ高频磁刺激,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于未受损半球接受伪刺激,观察组接受1HZ低频磁刺激。8周后结果显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双侧rTMS(BL-rTMS)模式比结合单侧刺激模式更能改善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和粗大运动功能。

以上研究证实:rTMS结合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不管是高频还是低频都有一定的改善效果。考虑到rTMS治疗的安全性和非侵入性,又易被患儿接受,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考虑到脑瘫患儿可能合并癫痫,安全考虑,多推荐低频刺激患侧M1区改善痉挛性脑瘫运动功能。

高频及双侧刺激模式的应用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如何选择参数(刺激强度、脉冲频率、刺激间隔、刺激部位等),也需要在一定规范下因个体而异而优化,刺激部位的精确定位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赵梦霞.低频经颅磁刺激配合康复护理降低痉挛型脑瘫肌张力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年8月第11卷第24.

2.刘陈等.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疗效.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年10月第8卷第5期.

3.仇爱珍,李新剑等.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临床合理用药杂志(36),-.

4.张清华,张致亮等().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今日健康,15(8).

5.张杨萍等.双侧与单侧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年5第26卷第5期.

以上内容由依瑞德临床医学中心整理,有不足之处请指正,转载请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howhychina.com/gcbzz/114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