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鸡肉怎么卤女博士写了八万字
2016-11-3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最近许多小伙伴应该都留意到这篇史上“最美味”的博士论文了!陕西师范大学年生科院动物学专业的女博士孙灵霞,8万字写就一篇题目略长、主题清晰的论文:《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网友们很关心:得用多少只鸡才能“卤”成一篇博士论文啊!
今天羊晚君除了和你一起看看,这篇论文到底写了啥,还和你一起“八一八”,大学里那些奇葩论文!
不明真相:需要帮忙处理实验样本吗
近日,网友
牙医亓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看到的一张博士论文答辩简介,顺手拍发到了微博上。这是一场“年生科院动物学院专业博士论文答辩”,答辩的题目是《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答辩委员会由6位教授组成,其中有5位是博导。这场题目让人眼前一亮的答辩,被
陕西师范大学官博欢脱地以“最美味的‘博士论文答辩’”加以介绍发布后,成功引来了大批网友围观热议。仅有一张图片,不知道论文内容,也不知道研究方向,“不明真相”的网友冲着“八角和卤鸡”就开始吐槽了。“看着题目就很饿!”“论文作者胖了没?”“这得卤多少鸡才能完成论文?”“这不是应该在食堂答辩,让大厨们打分吗?”“新东方烹饪学校欢迎你!”“需要帮着处理实验样本吗,请私信我!”
既然“卤鸡和八角”都能入得博士的法眼,自然有“跟风”人士列出了“论香菜对兰州拉面咸豆花拌干丝等提味发挥的作用、历史及沿革”,“理县花椒对重庆火锅味觉系统的影响分析”等题目。
网友
绝命de毒师惊呼,“你考虑花椒、胡椒、肉蔻、桂皮的感受吗?你让猪肉、鸭肉、鹅肉怎么想?”当然,有些问题就不说用了,“卤鸡技术一定这家强!”前方高亮:论文讲的真不是一道菜
评论看“醉”了吧,来点严肃的科学给大家醒醒神。虽然题目中有八角和卤鸡肉,但这既不是美食文,也不是厨艺介绍文,这真的是严肃的科学研究。经
于赓哲教授为该文改名《甲基黑椒酚、反式茴脑、大茴香醛、雪松烯、2-甲基丁酸异丁香酚酯等对高温下动物软组织烃脂挥发的影响》,是不是一秒钟就“高大上”到你完全不认识了?据
陕西师范大学官博所转发西部网的报道介绍,今年34岁的博士生孙灵霞是一名高校老师,目前在陕西师范大学读在职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动物资源开发和利用。关于这篇8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讲的不是一道菜,而是研究传统的酱卤肉制品……和日常烹饪有一定的区别,烹饪更注重技艺技巧,我们这个主要是做科学研究。”陕西肉夹馍里的腊汁肉、河南道口烧鸡、安徽的符离集烧鸡、东北的沟帮子熏鸡,都是各地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卤制品。孙灵霞做的是八角这一种大料,对卤鸡肉风味的影响,这只是一个非常基础的研究,出发点和目的就是要走上应用。
传统工艺生产的肉制品,尤其是很多手工作坊的生产,质量稳定性和风味的一致性很难得到保证,这是目前传统肉制品在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难题,也是重点需要攻克的重点问题。孙灵霞这个课题主要研究的,正是香料对肉类制品风味的影响,让风味实现可控,产品质量达到一致性和稳定性,以便让传统肉制品走上规模化工业生产。
至于大家关心的鸡肉问题,孙灵霞表示做实验没有用整鸡,只是用了鸡大腿,数量很大。做实验时将鸡腿卤煮,然后在固定的小区域取样,再检测产生风味的物质含量变化情况。“卤煮后的鸡腿是可以吃的,但我们很少吃。”她表示,今后还会研究别的香料对肉类的影响。
连锁反应:食品研究“哭诉”被扭曲多年
知道真相后的网友们,纷纷把“大拇指”竖起来。网友
我不是小孩了啊点赞称,“这样的研究很接地气,比起那些看起来故弄玄虚的论文题目,直奔主题,解决问题的研究应该多一点。”网友
名字被你抢了也认同,“这样的论文实用,贴近生活。比那些无病呻吟,剽窃包装的论文好多了!”网友香蕾画廊分析说,“这是非常实用的论文,肯德基麦当劳走向全世界就是因为风味统一,期待能把成果更多应用于实际。”从开始的吐槽“一直卤鸡都能研究得这么专业”,到了解后“挺牛的啊,风味可控,是大规模生产的基础。”网友评论方向的转变,让不少从事食品相关专业研究的人士,忍不住就把以往被“扭曲”的遭遇“哭诉”了出来。
首先,食品专业并不等于“吃货专业”,因为“不研究食品香气的不知道,其实这种都是把样品打碎用有机溶剂或者SPME抽出的……根本不能吃”。其次,就算是能吃的,也会“厌食”,“有个朋友硕士论文是做肉松的,毕业后跟我讲这辈子的肉松已经在学校吃完了”。
再说,大家不要一边啃着零食一边批评八角、辣椒这样的论文起点低,“食品研发就不是做这些吗?如果不研发这些,食品厂家怎么会有好吃的零食给顾客吃呢?”最后,行行都不容易,“大食品专业,题目看着光鲜简单,你们知道我们究竟做了多少实验吗?用过多少药品吗?付出多少艰辛吗?”
大学里的论文,谁比谁更奇葩
最“无语”论文——《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
论文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一位名叫汪奎的届毕业生所写,目的是对网络会话流行词汇“呵呵”建构网络会话结构的功能,以及在具体会话语境中产生的交互语用义进行社会语言学研究。“能把‘呵呵’两个字写出一篇硕士论文的一定是强者啊。”随着论文封面照在网上流传,相关话题也引发网友热议。
小编有话说:论文选题符合导师要求的‘小题大做’精神,应该是优秀论文,呵呵。
最有“味道”论文——《对一泡屎的深入分析……》
这是来自PLOS的一篇传染病学的论文,上图是论文里面的示意图。这个团队为了研究寄生虫在粑粑中的分布情况,以及怎么保存粑粑才能让里面里面的虫卵死得那么快,于是就跑到了非洲某个村子,找了多个当地人让它们都拉粑粑。
论文详细描述了怎么收集这些粑粑,怎么保存,怎么切段,搅拌均匀等等。最后它们得出结论,诊断血吸虫病的话,把粑粑同质化(也就是弄匀了)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诊断钩虫病的话,粑粑的保存很重要如果不是立马检测的话,最好把粑粑放在冰块里或者用湿纸巾包着,这样虫卵就不会太快消融了。
小编有话说:额……希望没有影响大家的午饭……
最“魔幻”论文——《寻找正义——那条通往魔兽的律法之路》
这篇“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寻找正义——那条通往魔兽的律法之路》,作者署名为“信仰神殿学院”、“暗影牧师专业”的“学生”希冉冉,而整部论文更是长达一万五千余字,全文共分为四章,而每一章又分为若干个小节,并附加的前言、后记以及致谢词,与大专院校所要求的论文格式几乎完全吻合。
不过,作者自己也在论文的最后声明:“典型的伪论文……无论从结构还是论述上来说都不是论文……”
小编有话说:认真你就输了~
最“实用”论文——《论石头剪刀布的制胜攻略……》
它的课题题目是“可控实验社会博弈系统中一些非平衡统计物理问题”。换(shuo)言(ren)之(hua),这项研究,通过观察学生使用的策略,研究者发现,人们在玩石头剪刀布时有这样的规律:赢家习惯于保持现状、输家倾向于做出改变,简称“胜留输变”。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出招。该课题在年申报成功,是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课题,是一个跨学科基础研究项目。
小编有话说:此研究简直不要太实用!前段日子某餐厅不是举行了猜拳送食物的活动吗?如果掌握了这门制胜攻略,岂不是可以横扫餐厅,把好吃的通通带回家!
最“倍儿爽”论文——《数钱能够减轻疼痛……》
这份研究叫做《“金钱的符号作用:启动金钱概念改变社会痛苦和生理性疼痛”》,成果还发表在国际著名心理学刊物《心理科学》上。这项研究基于一个简单的假设:一个人若经常想到他所持有的金钱数量,那么他的社交体验,特别是对社会接纳和社会排斥的感觉,可能也会随之改变。那么,数钱除了能减轻“心痛”,还能减少“身痛”么?对此,他们又做了“疼痛感测试”:在实验中,半数参与者被要求将手浸入较温热的水中(中度疼痛),而另一半参与者则被要求将手浸入热水里(高度疼痛)。测试结果显示,那些之前曾数过钱的参与者所报告的痛感较轻。
小编有话说:点支蜡烛,许个愿望:下辈子一定当个银行柜员,可还行?
来源:羊城晚报综合新快报、中青报
安徽最好的白癜风医院福州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