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广济中医医院图说穴位系列之九合
2017-12-1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脉的原穴,出自《灵枢·本输》。
合谷穴的位置非常明显,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的凹陷处,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见图)简便取穴法是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端处。
合谷穴位置图
合谷
合谷穴是以穴位所在位置的解剖特点命名的。古人把人体看成一个小宇宙,就是一个小天地,人与天地结构相似,大地上有山谷,人身上也有山谷,比如第1、2掌骨隆起像山脉,当拇指和食指张开时,中间凹陷就山谷。合是汇合的意思,水往低处流,山上的水都沿着山坡汇聚到谷底,《老子》说“上德若谷”,就是说最高尚的品格应该像山谷一样包容、谦卑。
合谷穴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
1.解表散邪:外感风寒、风热,疟疾等。
2.理气止痛:各种疼痛,如牙痛,面痛,头痛,咽喉肿痛,周身酸痛等。
3.通利耳鼻:耳聋,鼻窒,鼻渊,鼻衄。
4.面部疾病:面肿、面瘫、面肌痉挛等。
5.调经止痛:经闭,痛经,难产。
6.祛风止痒:瘾疹,皮肤瘙痒。
7.镇静苏厥:癫狂,小儿惊风,昏厥,配合太冲,称为“开四关”。
8.疏通经络:半身不遂,肩臂疼痛,手指麻木疼痛。
合谷是全身最常用的穴位之一,治疗病症广泛,不但治疗局部和所属经脉循行路径上的病症,还对全身性疾病有调整作用,比如周身疼痛、湿疹、荨麻疹等。合谷穴的强大作用与其所在位置密不可分。合谷穴在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中,还有个别名叫“虎口”。实际上这个地方比老虎的口还厉害,因为在动物界里,人是唯一能够将大拇指与其他4根手指分开的动物,因此可以抓握工具,在生存竞争中占有明显优势。而这种功能归根结底是由大脑来支配的,根据神经学原理,肢体的功能越复杂,在大脑的相应投影区的面积也就越大,因此刺激这个部位也就会对大脑产生强大的影响,因此可以治疗全身性疾病。
在十二经脉中,手阳明大肠经与牙齿的联系最密切,而《足臂》、《阴阳》及《灵枢·经脉》等三部经脉学专著均将齿痛列为第一病症,这个事例充分说明经脉循行与经穴主治病症之间的密切关系。合谷是治疗牙痛的第一穴,对多种原因导致的牙痛均有较好的效果。如《灵枢·经脉》记载手阳明大肠经的络脉病中有“齿寒”一症,《灵枢·杂病》则谓“齿痛,……恶清饮(凉水),取手阳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牙齿敏感症,由牙本质暴露部分受到机械、温度或酸甜刺激引起的酸痛感觉,以楔状缺损引起者多见,可以取合谷、温溜等手阳明大肠经穴位治疗。
合谷穴的刺激方法以毫针为主,因为这个地方血液供应丰富,针刺后比较容易出现皮下出血,皮肤青紫甚至血肿,可以在针刺24小时以后才去热敷的方法,促进血液吸收。对于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如阿司匹林和华法林的病人,因为可能有凝血障碍,尤其需要注意,最好在扎针前检测血液凝血时间,明确没有凝血障碍的情况下再进行针刺治疗。此外,根据文献记载,合谷穴有催产的作用,能促进子宫收缩,是治疗难产的要穴,因此怀孕的妇女不能扎合谷,北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妇人妊娠刺之损胎气”,可谓是经验之谈。
附:古代文献节选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聋,耳中不通;齿龋痛;痱痿臂腕不用,唇吻不收。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难产,合谷(补),三阴交(泻),太冲。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破伤风,风痹,筋骨疼痛,诸般头痛,水肿,难产及小儿惊风。
《天星秘诀歌》:寒疟面肿及肠鸣,先取合谷后内庭。
《席弘赋》: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冷嗽先宜补合谷,却须针泻三阴交。
《杂病十一穴法歌》:头风头痛与牙疼,合谷三间两穴寻。
《杂病穴法歌》: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随手取。
《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
《图说穴位》以针灸临床常用穴位为主,每个穴位一期,内容包括定位、穴名含义、主治作用及治疗方法。本系列内容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