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2016-11-2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标准

(1)年龄:14岁以下的男女儿童。

  (2)厌食时间:6个月及6个月以上。

  (3)食量:3岁以下儿童每天谷类食物摄取量不足50克,3岁以上儿童每天谷类食物摄取量不足75克,同时,肉、蛋、奶等摄入极少。

  (4)膳食调查:蛋白质、热能摄入量不足供给量标准的70%~75%,矿物质及维生素摄入量不足供给量标准的5%。

  (5)生长发育:身高、体重均低于同年龄正常平均水平(除外遗传因素);厌食期间身高、体重未增加。

  (6)味觉敏锐度降低,舌菌状乳头肥大或萎缩。

  (7)除掉病因以后,食欲逐渐恢复正常。

如何诊断?

 1.年龄1岁以下的婴儿,特别是新生儿有明显食欲低下者,多为疾病所致,特别应注意败血症,结核病,佝偻病和各种营养缺乏症等,幼儿和年长儿要特别注意各种不良饮食习惯和情绪等神经精神因素的影响。

  2.家庭环境情况家庭条件较好的子女,因过分溺爱,过分担忧小儿健康和营养,采取诱骗,打骂,多给零食等方法,企图让小儿多吃,结果常适得其反;一些父母对子女不够关心,影响小儿情绪和食欲。

  3.食欲减退的程度轻度食欲不良可能是正常个体差异或零食过多等不良习惯所致,严重食欲减退或拒食常提示潜在疾病的存在。

  4.有无伴随症状虽有轻度食欲不良,但小儿活泼,愉快,精神饱满无症状者,多为正常,伴有疲倦,精神萎靡,低热者,多系结核或其他感染,伴有腹疼和便血者应注意胃,十二指肠溃疡,寄生虫等,伴反应迟钝,皮肤粗糙,少汗和发育不良者,应注意甲状腺功能低下,伴多汗,肋骨串珠,方额,颅骨软化等骨骼改变系佝偻病。

  遇有厌食患儿,首先要仔细询问病史,作好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化验,分清是否由于全身或消化系统疾病引起,是否药物影响,有否微量元素或内分泌素缺乏,还要调查患儿家庭,托儿所及学校环境,有无不良精神刺激与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然后确定病因。

  临床上,常有家长自诉小朋友食欲不好,是不是得到“厌食症”呢?其实,并不是凭“食欲不振”就诊断为“厌食症”;所谓的厌食症,必须先排除宝宝是否罹患有感冒或内科慢性疾病(例如:长期泄泻,慢性肝炎,肺结核),如果是因为上述原因,此时的厌食是自然的,等到疾病痊愈后,厌食应该会改善;真正的厌食是指小朋友长时期食欲不振,看到食物也不想吃,甚至拒吃,这种情形一般连续两个月以上,如此,才符合所谓的“厌食”。

中医小儿厌食体质分3型1、

脸色暗淡、身体瘦弱型

这种孩子通常脸色较无光彩、形体偏瘦,舌苔白,不爱吃东西或食而无味,如果多食后有会恶心、呕吐、脘腹作胀的情形。治法以调脾助运为目标。可使用麦芽、神曲、山楂、砂仁等中药开胃健脾,再配合枳实、陈皮等帮助理气健脾,若有胀气的情形增加莱菔子、木香、香附、厚朴消除胀气

2口干多饮、皮肤干燥型

这类孩子通常口干、喝水多,但不爱吃饭,舌苔多见光红,舌质偏红,皮肤干燥、缺乏润泽,大便多干结。治法以养胃育阴为目标,可用白芍、乌梅、沙参、玉竹、天花粉、山药等,取酸甘化阴之法,清而不滋,养胃生津。

3精神差、易腹泻型

这类孩子通常精神较差,面色萎黄,形体瘦弱,除厌食、拒食外,若进食稍多或进较难消化食物,则大便挟有残渣,或大便不成形,容易出汗,舌质淡,舌苔薄白。治法以健脾益气为目标,常以参苓白术散来加减。

小儿厌食症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与“假性厌食症”的鉴别

必须先排除宝宝是否患有感冒或内科慢性疾病,例如:长期泄泻、慢性肝炎、肺结核等,如果是因为这些疾病而引起的厌食是自然的,等到疾病痊愈后厌食就会改善。真正的厌食是指小朋友长时期食欲不振,看到食物也不想吃,甚至拒吃,这种情形一般连续两个月以上才符合所谓的“厌食症”。

2某些慢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结核病、消化不良及长期便秘等都可能会引起厌食症。

3与缺铁性贫血相鉴别

缺铁性贫血是小儿的多发病,缺铁除了引起对造血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造成影响外,还可引起胃酸减少,胃、十二指肠炎,肠黏膜萎缩和吸收功能障碍等胃肠消化功能异常,影响小儿食欲,甚至生长发育。与小儿厌食症的所表现的症状有一定的相似,所以必须多方排查,以免误诊。

4与钩虫病相鉴别

患有钩虫病的小儿有贫血、异食癖和精神食欲减退等症状,应检查大便常规找钩虫卵,确诊后及时驱虫治疗。

5疾病大多数小儿厌食症不是由于疾病引起的,而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合理的饮食制度、不佳的进食环境及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因素造成的。除家庭环境和病史中有明确饮食习惯不良外,必须排除有关疾病因素,方能诊断,并注意纠正不良习惯,要循序渐进,正确诱导和鼓励。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北京最大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howhychina.com/gcbby/14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