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执业考核温里活血通络
2017-5-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温里药
一、概念:凡能温里散寒,以治疗里寒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二、适应证:
里寒证:包括寒邪袭肺之咳嗽清稀白痰,寒凝脾胃之脘腹凉痛、泄泻等,寒客肝脉之少腹冷痛、疝气、痛经等。
阳虚证:畏寒肢冷、面色晦暗、阳萎早泄、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脉迟舌淡等证。
亡阳证:大汗淋漓、四肢逆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等。
三、注意:阴虚火旺者、孕妇慎服。
附子
①回阳救逆:纯阳燥烈,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主治亡阳证。
②补火助阳: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主治阳虚证。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畏寒肢冷、阳痿、尿频;脾肾阳虚之脘腹冷痛、泄泻、水肿。心阳虚衰之心悸、胸痹。
③散寒止痛:寒湿痹痛,阳虚外感。
配伍:
附子配干姜:附子辛热,功善回阳救逆、温助脾阳;干姜辛热,重在温中,兼能回阳。两药相合,回阳救逆及温中之力大增,治亡阳证及中焦寒证效佳。
附子配细辛、麻黄:附子辛热,善补阳散寒;麻黄辛温,善开腠里而发汗散寒;细辛辛温气烈,善祛少阴经风寒。三药相合,善补阳发表散寒,治阳虚外感风寒功著。
干姜
①温中散寒:脾胃受寒或虚寒所致腹痛、呕吐、泄泻。
②回阳:亡阳证。
③温肺化饮:寒饮伏肺喘咳。
肉桂
为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之要药。
①补火助阳: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官冷、畏寒肢冷。
②引火归元:下元虚冷、虚阳上浮之上热下寒证。
③散寒止痛:阳虚中寒之脘腹冷痛、食少便溏。
④温经通脉:经寒血滞之痛经、闭经,寒疝腹痛,寒湿痹痛,腰痛。阴疽,痈肿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
注意:阴虚、血热孕妇慎服。畏赤石脂。
吴茱萸
①散寒止痛:中寒肝逆之头痛、吐涎沫。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之腹胀、困闷欲死。寒疝腹痛,经寒痛经。
②疏肝下气:肝胃不和之呕吐吞酸。
③燥湿止泻: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
注意:有小毒。
配伍:
吴茱萸配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吴茱萸性热,功善温阳散寒燥湿;补骨脂性温,功善温脾肾而止泻;五味子性温,功善滋肾涩肠止泻;肉豆蔻性温,功善温中行气、涩肠止泻。四药相合,既温补脾肾之阳,又涩肠止泻,还散寒燥湿和中,治脾肾阳虚之久泻有功。
花椒
①温中止痛:脾胃虚寒证之脘腹冷痛、泄泻等。
②杀虫止痒:湿疹瘙痒,阴痒,虫积腹痛,蛔、蛲虫所致者尤宜。
丁香
①温中降逆:治胃寒呕吐呃逆要药。脘腹冷痛。
②温肾助阳:阳萎、宫冷不孕等。
配伍:
丁香配柿蒂:丁香辛温,功能温中散寒降逆;柿蒂苦平,功能降气止呃。两药相合,既温中散寒,又降气止呃,治虚寒呕吐、呃逆效著。
小茴香
①散寒止痛:善散下焦寒气。治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少腹冷痛、痛经等。
②理气和胃(理气开胃):
胃寒呕吐,寒凝气滞脘腹胀痛。
高良姜
①散寒止痛:长于散胃寒,主治寒凝中焦、气滞腹痛。
②温中止呕:胃寒呕吐泄泻。
荜茇
功效:散寒止痛。
主治病证:
①中寒腹痛、呕吐、泄泻。
②龋齿牙痛。
第十二单元 理气药
一、概念:以疏畅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二、药性特点:辛、苦,温。
三、功用及主治:①行气,治疗气滞证,见闷、胀、疼痛等。②降气,治疗气逆证,见呕恶、喘息等。
四、注意:耗气,伤阴。
陈皮(橘皮)
①理气调中: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暖气、恶心呕吐。
②燥湿化痰: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
配伍:
陈皮配半夏:陈皮辛苦温,功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半夏辛温,功能燥湿化痰。两药相合,燥湿化痰力强,凡痰湿滞中停肺均可择用。
枳实
苦、辛,微寒。
①破气消积:1)食积便秘胀痛;2)泻痢里急后重。
②化痰除痞:痰湿阻滞之胸脘痞满,痰滞胸痹证。特殊主治:胃扩张,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木香
行气、调中、止痛:
(1)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
(2)下痢腹痛、里急后重。
(3)脾运失常、肝失疏泄之胁肋胀痛、泄泻。
(4)脾虚气滞之食少吐泻。
香附(重点)
辛、微苦、微甘,平。
①疏肝理气:肝气郁滞之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痛。
②调经止痛:月经不调,痛经等。脾胃气滞,脘腹胀痛。
沉香
辛、苦,温
①行气止痛:寒凝气滞之胸腹胀痛证。
②温中止呕:胃寒呕吐、呃逆。
③温肾纳气:下元虚冷、肾不纳气之气逆喘息。痰饮咳喘属上盛下虚者。
注意:后下。
川楝子
苦,寒。有小毒。
①行气止痛,疏肝泄热:1)肝郁化火,胁肋胀痛;2)肝胃不和脘腹胁肋作痛及疝痛属肝经有热者。
②杀虫疗癣:虫积腹痛。头癣。
配伍:
川楝子配延胡索(金铃子散):行气止痛,疏肝泄热,应用于肝郁化火,胁肋胀痛。
薤白
①通阳散结:胸痹证之要药。痰浊闭阻胸阳之胸痹证。
②行气导滞:肠胃气滞,泻痢里急后重。
配伍:
薤白配瓜蒌:薤白辛苦而温,善通阳散结、下气导滞;瓜蒌甘微苦寒,善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兼润肠通便。两药相合,既化痰散结,又宽胸通阳,故治痰浊闭阻、胸阳不振之胸痹证。
化橘红
来源: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理气宽中,燥湿化痰,消食。
主治病证:
①风寒咳嗽、喉痒痰多。
②食积伤酒。
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燥,易耗气伤阴,故内有实热者慎服,气虚及阴虚燥咳者不宜服。
青皮
①疏肝破气:归肝经而破气力强。肝气郁滞之胸胁、乳房胀痛或结块,乳痈,疝气痛。
②消积化滞:食积气滞证,气滞血瘀证。癥瘕积聚,久疟癖块。
注意:孕妇慎服。
香橼与佛手功效主治异同点:
相同点:疏肝和胃,理气化痰,治疗肝胃气滞证,痰湿咳嗽等。
不同点:佛手疏肝和胃理气优于香橼,香橼化痰胜于佛手。
乌药
①行气止痛:寒郁气滞之胸闷胁痛、脘腹胀痛、疝痛及痛经。
②温肾散寒:肾阳不足、膀胱虚寒之小便频数、遗尿。
荔枝核
行气散结,祛寒止痛:
(1)疝气痛,睾丸肿痛;
(2)痛经,产后腹痛;
(3)肝胃不和胃脘久痛。
甘松
行气止痛,开郁醒脾:
1)思虑伤脾或寒郁气滞引起的胸闷、脘腹胀痛、不思饮食。
2)湿脚气。
橘红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肺、脾经。
功效:行气宽中,燥湿化痰,发表散寒。
主治病证
①湿痰咳嗽,痰多胸闷。
②风寒咳嗽。
③湿阻中焦。
柿蒂
特点:善降胃气而止呃,为治呃逆之要药。
降气止呃:呃逆证。
配伍:丁香、沉香、代赭石、旋覆花等。
青木香
功效:行气止痛,解毒消肿。
主治病证:
①肝胃气滞之胸胁胀满、脘腹疼痛。
②痧胀腹痛,泻痢腹痛。
③蛇虫咬伤,痈肿疔毒,湿疮。
使用注意:本品有小毒,多服易引起恶心呕吐;含马兜铃酸,对肾脏有损伤;故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脾胃虚寒者慎服,肾功能不全者忌服。
香橼
功效:疏肝理气,和中化痰。
玫瑰花
行气解郁:肝胃不和胸胁或脘腹胀闷;
活血止痛: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跌打损伤,外伤肿痛。
绿萼梅
疏肝解郁:肝郁气滞证。
理气和中:脾胃气滞证。
化痰散结:痰气郁结之梅核气。
第十三单元 消食药
一、概念:以消食化积为主要功效,治疗食积停滞证的药物。
二、功效及主治:功能消食化积,适应于食积停滞证。症见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失常等。
三、注意配伍健脾药,清热药,攻下药等。
山楂
①消食化积:善消油腻肉食积滞。应用:食滞不化之脘腹胀满、泻痢腹痛。
②活血散瘀:产后恶露不尽,瘀阻腹痛及痛经。胸痹疼痛;疝气坠痛。
麦芽
①消食和中:善消米面薯芋等淀粉性积滞。应用:食积不化,消化不良,脘闷腹胀等证。
②回乳:妇女断乳或乳汁郁结所致乳房胀痛。
③疏肝解郁:肝郁气滞或肝胃不和之胁痛,脘腹痛。
煎汤,10~15g,大剂量30~g;或入丸散。消积宜炒焦用,疏肝宜生用。回乳可用至60g。
神曲
消食和胃:消食兼能解表。
应用:饮食积滞证,尤宜于食积兼外感表邪者。
丸剂中有金石贝壳类药物,可用本品糊丸。
神曲、麦芽、山楂的比较:
均有消食和中之功,均治疗饮食积滞、消化不良等证。
其中:
神曲消导之力较强,消食兼能解表,多用于食积兼外感表邪者,并能助金石药物的消化吸收。
麦芽善消米、面、薯、芋等淀粉类食积,又能回乳,用于妇女断乳或乳汁郁积乳房胀痛等症。
山楂善消肉食油腻之积,且能活血化瘀。用于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尽等。
莱菔子
①消食除胀:消食力强,兼行气消胀。1)食积气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2)泻痢腹痛,里急后重。
②降气化痰:痰涎壅盛之气喘咳嗽。
鸡内金
①运脾消食:善消各种积滞。应用:1)食积停滞不化;2)小儿脾虚疳积。
②固精止遗:遗精遗尿。
③化坚消石:泌尿系结石及肝胆结石。
稻芽
来源:禾本科植物稻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胃经。
功效: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主治病证:
①食积证。
②脾虚食少证。
第十四单元 驱虫药
一、概念: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治疗虫证的药物。
二、药性特点:苦味,部分药有毒,主归脾、胃、大肠经。
三、功效与主治:驱虫或杀虫,主治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绦虫、钩虫等。症见绕脐腹痛,不思饮食或多食善饥,肛门瘙痒,夜间磨牙等。久病出现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腹大青筋暴露等证。
四、注意:服药时间,用量,疗程,配伍等。
使君子
①杀虫:气味香甜,尤宜于小儿蛔虫证。应用:蛔虫证或蛲虫证。
②消积: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g,去壳取仁,捣碎。小儿每岁每天1~1.5粒,每日总量不超过20粒。
苦楝皮
苦,寒。有毒。
①杀虫:善驱蛔虫。应用:蛔虫、蛲虫、钩虫等。
②疗癣:头癣疥疮。
注意:不可过量或持续服用。体虚者慎用,肝病忌用。
槟榔
①驱虫:善驱绦虫。绦虫病,姜片虫病,蛔虫病,蛲虫病,钩虫病等。行气消积: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或痢疾里急后重。
②利水:水肿,脚气肿痛。
③截疟:疟疾。
用法用量:煎汤,3~10g;单用驱杀绦虫、姜片虫,须用30~60g;
贯众
①杀虫:多种肠道寄生虫病。钩虫病,绦虫病,蛲虫病。
②清热解毒:风热感冒,温热斑疹及痄腮。预防麻疹、流感、流脑。
③止血:血热吐衄,便血崩漏。
雷丸
苦,寒。有小毒。
杀虫,消积:
1)绦虫病,钩虫病,蛔虫病。
2)小儿疳积。
内服:15~21g,不宜入煎剂,一般研粉或入丸剂,每次5~7g(驱杀绦虫每次12~18g),饭后用温开水调服。
南瓜子
甘,平。
杀虫:绦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生用连壳或去壳后研细粉,60~g,冷开水调服;也可去壳取仁口嚼服。
鹤草芽
杀虫:绦虫病。
用法用量:不入煎剂,宜研粉吞服,每次30~50g,小儿按0.7~0.8g/kg计算,每日一次,早起空腹一次服用。
榧子
①杀虫:绦虫、钩虫及蛔虫病。
②润燥:肠燥便秘。肺燥咳嗽。
第十五单元 止血药
一、概念: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适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及外伤出血等各种出血证的药物。
二、药性特点:多性凉(血遇寒则凝),多炭药(血见黑则止),多归肝、心经。
三、分类:
1.凉血止血药:适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证,症见血色鲜红,量多质粘稠等。
2.化瘀止血药:适用于瘀血内阻而血不循经的出血证。症见反复出血不止,血色紫暗,夹有血块,还可用于跌打损伤、瘀滞经闭及心腹疼痛等证。
3.收敛止血药:广泛用于体内外多种出血证。尤为虚损不足,出血不止,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及外伤出血等。
4.温经止血药:适用于虚寒性出血证。症见出血日久,血色暗淡,质地稀薄等。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小蓟
凉血止血——应用:血热妄行的多种出血证。特点:又兼利尿通淋,故尤善治尿血、血淋。
散瘀消痈——热毒疮痈。
大蓟
凉血止血——特点:凉血止血又兼散瘀,尤宜于血热兼有瘀滞的出血证。应用:血热妄行的多种出血证。
散瘀消痈——热毒痈肿。
地榆
苦、酸,微寒。
凉血止血——下焦热盛所致的便血、痔血及崩漏等。血热咯血、衄血、吐血、尿血
解毒敛疮——特点:“家有地榆皮,不怕烫破皮”。应用:烫伤,湿疹及疮疡痈肿,皮肤溃烂。
地榆配槐角:地榆微寒,善清下焦血分之热而凉血止血;槐角微寒,善清大肠之火而凉血止血。两药相合,可治血热出血诸证,尤宜痔疮出血及便血。
槐花
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血热出血证;尤宜便血、痔疮出血。肝火上炎目赤,头痛。
地榆与槐花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二药均能凉血止血,常相须为用,治疗血热妄行的多种出血证,尤长于治下焦血热所致的便血、痔血所常用。
不同点:地榆兼有酸味,能收敛止血,又能解毒敛疮,可治水火烫伤、湿疹及疮疡痈肿等,为治烫伤之要药;槐花又能清泻肝火,治疗肝火上炎的头痛目赤及高血压病等。
白茅根
凉血止血——应用:血热妄行的尿血及吐血、衄血等。
清热生津——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
利尿通淋——热淋涩痛,水肿及湿热黄疸等。
侧柏叶
凉血止血——各种内外出血证,善治咳血。烫伤及脱发(外用)
祛痰止咳——肺热咳嗽,痰稠难咯。
苎麻根
凉血止血——血热出血证,长于治妇科出血。
清热安胎——胎热不安,胎漏下血。
利尿解毒——湿热淋痛,热毒疮肿,蛇虫咬伤。
第二节 化瘀止血药
三七
甘、微苦,温。
化瘀止血——特点:止血而不留瘀。应用:各种内外出血证。
活血定痛——跌打损伤,瘀肿疼痛。胸腹刺痛。
还兼补虚而强体,具有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之长。
茜草
凉血化瘀止血——血热夹瘀的吐血、衄血及崩漏等出血证。
通经——血滞经闭、跌打损伤及风湿痹痛等。
炒炭化瘀凉血而止血,治血瘀夹热之出血;生用则活血凉血而化瘀通经,治血瘀有热之经闭痛经及跌打瘀肿。
蒲黄
干燥花粉。
活血祛瘀,收敛止血——①各种内外出血证。②瘀血所致心腹疼痛,产后腹痛及痛经等。
利尿通淋——血淋涩痛。
蒲黄配五灵脂:蒲黄性平,生用活血化瘀而止血,炒用收涩止血略兼化瘀;五灵脂性温,生用活血止痛,炒用功偏化瘀止血。两药相合,无论生用、炒用均能活血止痛、化瘀止血,善治血瘀胸胁心腹诸痛及血瘀出血。
景天三七
化瘀止血,宁心安神,解毒。
(1)各种出血证。
(2)跌打损伤。
(3)心悸、失眠,烦躁不安。
(4)疮肿,蜂蝎螫伤。
第三节 收敛止血药
白及
苦、甘、涩,寒。
收敛止血——特点:善治肺胃出血。应用:咯血、吐血及外伤出血。肺痈而咳吐腥痰脓血日渐减少者。
消肿生肌——疮痈肿毒,烫伤,手足皲裂及肛裂。
白及配海螵蛸:白及功能收敛止血、生肌;海螵蛸功能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敛疮。两药相合,不但止血力强,且促进溃疡愈合,治胃、十二指肠溃疡之吐血、便血效佳。
仙鹤草
收敛止血——广泛用于各种出血证。
截疟止痢——久泻,久痢;疟疾。
解毒——痈肿疮毒。
杀虫——滴虫性阴道炎及阴部湿痒等。
补虚——脱力劳伤,神疲乏力,面色萎黄。
棕榈炭
苦、涩,平。
收敛止血——特点:收涩性强,容易留瘀。应用:崩漏等无瘀滞的出血证。
年久败棕入药尤妙。
紫珠叶
收敛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肿。
(1)咯血,咳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外伤出血。
(2)烧烫伤,疮疡肿毒。
血余炭
收敛化瘀止血——特点:止血而不留瘀。应用:衄血、咯血、吐血、崩漏等出血证。
利尿——小便不利。血淋
注意:研末服,每次1.5~3g。胃弱者慎服。
藕节
收敛止血——特点:止血不留瘀。应用:咯血、吐血、衄血等多种出血证。者慎服。
鸡冠花
收敛止血,凉血、止带,止痢。
(1)吐血,崩漏,便血,痔疮出血。
(2)赤白带下。
(3)久痢不止。
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
本品收涩力强,故出血兼瘀者慎服。
第四节 温经止血药
艾叶
温经止血——特点:善暖下焦胞宫,尤宜于妇女崩漏下血。应用:崩漏等虚寒性出血证。胎漏。
散寒止痛——下焦虚寒,脘腹冷痛,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及宫冷不孕等。
此外,用于温灸。
炮姜
温经止血——脾胃虚寒,脾不统血出血病。
温中止痛——虚寒性腹痛、腹泻。
生姜、干姜、炮姜
三者同出一物,均能温中散寒,治疗脾胃寒证。
第十六单元 活血祛瘀药
一、概念: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祛瘀药。其中活血作用强者,称破血药。
二、药性特点:活血祛瘀药味多辛苦,性善行散,主入心、肝二经。适用于各种瘀血阻滞的病证。
三、分类
1.活血止痛药:主要适用于血瘀气滞所致的各种疼痛,如头痛,胸胁痛,心腹痛,痛经,产后腹痛,肢体痹痛及跌打伤痛等。
2.活血调经药:主要适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等证。
3.活血疗伤药:主要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筋伤骨折及金疮出血等伤科病证。
4.破血消癥药:主要适用于癥瘕积聚,血滞经闭等瘀血重证。
四、使用注意
1.注意配伍。
2.孕妇及妇女月经过多者忌用或慎用。
第一节 活血止痛药
川芎
活血行气——特点:通达气血,为“血中气药”。应用:血瘀气滞的胸痛、胁痛、痛经、难产,产后瘀阻腹痛。胸痹心痛,肢体麻木,跌打损伤,疮痈肿痛。
祛风止痛——头痛,风湿痹痛。
上行头颠,下走血海.治血瘀气滞诸痛,兼寒者最宜,被前人誉为“血中之气药”。治头痛,属风寒、血瘀者最佳。
延胡索
罂粟科,夏季采,陈旧良,宜醋制。
活血,行气,止痛——特点:善行血中气滞,为止痛良药。血瘀气滞胸胁、脘腹疼痛,胸痹心痛、痛经、产后瘀阻腹痛、跌打伤痛等。
乳香与没药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均为树脂类药,能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为止痛要药,治疗跌打损伤、瘀血疼痛及疮痈肿痛等证,常相须为用,入煎剂均需包煎,胃弱者慎服。
不同点:乳香长于活血伸筋,没药偏于散血化瘀,故行气舒筋方中多用乳香,活血散瘀方中多用没药。
郁金
辛、苦,寒。
活血止痛——血瘀气滞的胸胁脘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及癥瘕等。
行气解郁——肝气郁结之胁痛等。
凉血清心——热病神昏,癫痫发狂。湿温病湿浊蔽窍,神志不清及痰热闭阻心窍的癫狂证。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及妇女倒经。
利胆退黄——湿热黄疸、肝胆、泌尿结石。
注意:畏丁香。
郁金配石菖蒲:石菖蒲辛苦而温,功能开窍醒神、化湿豁痰。两药相合,既化湿豁痰,又清心开窍,治痰火或湿热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狂、癫痫。
郁金配白矾:白矾性寒,清热消痰。两药相合,具有较强的祛除心经热痰之力,治痰热蒙蔽心窍之癫痫发狂及痰厥等证。
姜黄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血瘀气滞胸胁心腹疼痛,经闭,通经及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肩臂疼痛;疮肿。
五灵脂与蒲黄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化瘀止血,活血止痛,治疗瘀血腹痛、产后腹痛等,以及各种出血,善治瘀阻经脉之出血,均需包煎。
同中之异:化瘀五灵脂为优,止血蒲黄见长。
不同点:五灵脂又能解毒,治疗毒蛇咬伤等,不可与人参共服;蒲黄又能利尿通淋,治疗小便不利、血淋等。
虎杖
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化痰止咳,泻下通便。
(1)湿热黄疸,淋浊,带下。
(2)水火烫伤,疮痈肿毒,毒蛇咬伤。
(3)经闭,痛经,癥瘕,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4)肺热咳嗽。
(5)热结便秘。
(6)肝胆及泌尿系结石症。
第二节 活血调经药
丹参
苦,微寒。古云“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而实为祛瘀生新、凉血清心之品。反藜芦。
活血调经——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等血热血瘀证。
祛瘀止痛——瘀血所致心胸刺痛、脘腹疼痛、癥瘕积聚,肝脾肿大,及风湿痹痛等。
凉血消痈——疮痈肿毒。
清心除烦——热病高热烦躁,热入营血,斑疹神昏或心悸失眠。
益母草
辛、苦,微寒。
活血祛瘀调经——血滞经闭,痛经及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
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
清热解毒——疮痈肿毒,皮肤痒疹。
桃仁
苦、甘,平。有小毒。
活血祛瘀:①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癥瘕及跌打损伤等。②肺痈、肠痈。
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止咳平喘:咳嗽气喘。
注意:孕妇忌用。便溏者慎用。本品有毒,不可过量。
红花
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
辛,温。归心、肝经。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1)血滞经闭、痛经,产后恶露不尽。
(2)胸痹心痛,癥瘕积聚,跌打肿痛。
(3)斑疹色暗(配清热凉血解毒药)。
牛膝
苦、甘、酸,平。
活血通经——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及难产,癥瘕,跌打伤痛。
补肝肾、强筋骨——肝肾亏虚之腰膝酸痛、筋骨无力,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痿证。
利尿通淋——小便不利,淋证涩痛,湿热下注之足膝肿痛。
引血、引火下行——①血热妄行的吐衄出血。②阴虚火旺的牙痛、口舌生疮。③阴虚阳亢的头痛眩晕。
品种:活血、利尿、引血下行宜川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宜怀牛膝。
鸡血藤
活血补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血瘀血虚证。跌打损伤。血虚萎黄。
舒筋活络——风湿痹痛及中风手足麻木,肢体麻木或瘫痪等。
月季花
活血调经,疏肝解郁。
(1)月经不调,痛经,经闭。
(2)肝郁胸胁胀痛。
第三节 活血疗伤药
土鳖虫
破血逐瘀——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及癥瘕积聚。
续筋接骨——特点:为骨伤科要药。应用: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筋伤骨折。
水煎服,3~10g;研末服1~1.5g。孕妇忌用。
自然铜
散瘀止痛,接骨疗伤——特点:能促进骨折的愈合,为接骨续伤之要药。应用:跌打骨折,瘀肿疼痛。
水煎服,10~15g;入丸散每次0.3g。
苏木
活血疗伤——跌打损伤,骨折筋伤,瘀滞肿痛。
祛瘀通经——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心腹疼痛及痈肿疮毒。
第四节 破血消癥药
莪术
破血行气——血瘀气滞的癥瘕积聚,经闭腹痛等。
消积止痛——食积气滞,脘腹胀痛。
醋制增强止痛作用。
孕妇及妇女月经过多者忌用。
三棱与莪术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二药均能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常相须为用,治疗癥瘕积聚、经闭、产后瘀痛及食积气滞之证。
不同点:三棱破血力较强,莪术长于行气消积。
水蛭
咸、苦,平,有小毒。
破血逐瘀——血瘀经闭,癥瘕积聚及跌打损伤等瘀血重证(善行能行血,行迟不伤血)。
水煎服,3~6g;入丸散,每次0.3~0.5g。
孕妇及妇女月经过多者忌用。
本品含水蛭素、肝素、抗血栓素等。
穿山甲
活血消癥——癥瘕积聚,瘀血经闭及风湿痹痛。
通经下乳——产后乳汁不通或稀少。
消肿排脓——疮痈肿毒,瘰疬痰核。(脓未成能消,脓已成能溃,脓已溃忌用)
水煎服,3-10g;研末服每次1-1.5g。孕妇及疮痈已溃者忌用。
穿山甲与王不留行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二药同能祛瘀血、通经络、下乳汁,治疗瘀血闭经、痛经、症瘕、积聚、产后缺乳等。
同中之异:穿山甲祛瘀通络优于王不留行,又治顽痹证;王不留行祛瘀通经优于穿山甲,又治跌打伤痛等。
不同点:穿山甲尚能消痈排脓,治疗疮痈肿毒、瘰疬痰核等,王不留行尚利尿通淋,治疗石淋、砂淋等,也常用作耳穴贴压剂。
虻虫
苦,微寒,有小毒。
破血逐瘀、散结消癥——血瘀经闭,癥瘕积聚及跌打损伤等瘀血重证。
水煎服,1-1.5g;研末服,每次0.3g。
斑蝥
辛,热。有大毒。
破血逐瘀、散结消癥——血瘀经闭,癥瘕积聚。
攻毒蚀疮——痈疽恶疮,顽癣,瘰疬等。
内服多入丸散0.03-0.06g;外用适量。
干漆
漆树科植物漆树树脂经加工后的干燥品。
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胃经。
破血祛瘀,杀虫。
(1)经闭,癥瘕积聚。
(2)虫积腹痛。
血竭
棕榈科植物麒麟竭的果实和树干渗出的树脂经加工品。
内服活血化瘀止痛,外用止血生肌敛疮。
(1)瘀血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腹痛。
(2)癥瘕痞块,胸腹刺痛。
(3)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4)外伤出血,溃疡不敛。
刘寄奴
菊科植物奇蒿的干燥全草。
破血通经,散寒止痛,消食化积。
(1)经闭,产后腹痛,癥瘕。
(2)跌打损伤,创伤出血。
(3)食积腹痛,赤白痢疾。
北刘寄奴
玄参科植物阴行草的干燥全草。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凉血止血,清热利湿。
(1)跌打损伤,瘀血经闭,月经不调,产后瘀血腹痛,癥瘕积聚。
(2)外伤出血,血痢,血淋。
(3)湿热黄疸,水肿,白带过多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