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异食癖是缺铁性贫血引发的
2017-5-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医院什么是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anemia,IDA)是由于体内缺少铁质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常见贫血,在红细胞的产生受到限制之前,体内的铁贮存已耗尽,此时称为缺铁。这种贫血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降低,典型病例贫血是属于小细胞低色素型。本病是贫血中常见类型,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一是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二是铁的吸收不良,三是失血过多等,均会影响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生存而发生贫血。缺铁性贫血症状
面色萎黄或苍白,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嗳气,腹胀腹泻,吞咽困难,头晕耳鸣,甚则晕厥,稍活动即感气急,心悸不适,在伴有冠状动脉硬化患者,可促发心绞痛,妇女可有月经不调,闭经等。
非贫血症状:缺铁的非贫血症状表现: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或行为异常,表现为烦躁,易怒,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及学习成绩下降,异食癖是缺铁的特殊表现,也可能是缺铁的原因,其发生的机制不清楚,患者常控制不住地仅进食一种“食物”,如冰块,黏土,淀粉等,铁剂治疗后可消失。
特殊表现:缺铁的特殊表现有:口角炎,舌乳突萎缩,舌炎,严重的缺铁可有匙状指甲(反甲),食欲减退,恶心及便秘
缺铁性贫血原因(1)需铁量增加而摄入量不足
儿童在生长期和婴儿哺乳期需铁量增加,尤其是早产儿,孪生儿或母亲原有贫血者,婴儿原来铁贮量已不足,如果仅以含铁较少的人乳喂养,出牙后又不及时补给蛋类,青菜类,肉类和动物肝等含铁较多的副食品,即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2)贮存铁消耗过多
由于体内总铁量的2/3存在于红细胞内,因此反复,多量失血可显着消耗体内铁贮量,钩虫病引起慢性少量肠道出血,上消化道溃疡反复多次出血,多年肛肠出血或妇女月经量过多等长期的损失,最终导致体内铁贮量不足,以致发生缺铁性贫血
(3)游离铁丧失过多
激离铁可随胃肠道上皮细胞衰老和不断脱落而丧失,在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以及脂肪泻时,上皮细胞更新率加愉,所以游离铁丧失也增多,缺铁不仅引起血红素合成减少,而且由于红细胞内含铁酶(如细胞色素氧化酶等)活性降低,影响电子传递系统,可相起脂质,蛋白质及糖代谢异常,导致红细胞异常,易于在脾内破坏而缩短其生命期。
缺铁性贫血并发症易感染,如伴有口腔炎,舌炎等,贫血严重时可并发贫血性心脏病。缺铁性贫血预防1、做好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食品,如肝,瘦肉,鱼等,并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适当补充铁剂。
2、婴幼儿食品加入适量铁剂进行强化。
3、对早产儿,低体重儿应及早给予铁剂预防。
4、在钩虫流行区应进行大规模的寄生虫防治工作
5、及时根治各种慢性消化道出血的疾病等。
关于我们:
善医之荣誉
施仁者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