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发育不良消瘦

2015-11-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在猪嗜血支原体与红细胞膜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红细胞膜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抗原暴露出来,这些抗原被自身免疫系统视为异物,猪体产生自身抗体,从而使被感染猪的红细胞发生溶血现象

2.4流行特点

猪嗜血支原体大小直径约0.2—2微米,呈环形、球形、椭圆形、杆状、月牙状等多形性虫体多单个或是成团呈长链状依附在红细胞表面,呈芒刺状,少数游离于血浆中

猪嗜血支原体过去曾将其列为立克次氏体目,无浆体科,附红细胞体属但近几年,通过对病原的结构和基因测序,认为病原体与支原体相似,无细胞壁,无鞭毛,对青霉素类、磺胺类药物不敏感,抗寄生虫药物治疗无效,而对强力霉素等四环素类抗生素敏感,故将其更名为猪嗜血支原体

患病猪和隐性感染带哺乳期 烫发菌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吸血昆虫、老鼠等可携带嗜血支原体

(1)直接传播:可通过阉割、打耳号、舔食断尾的伤口、相互咬斗经伤口传播;或喝被血污染的尿和脏水或采食被污染的饲料、血粉、胎衣等经消化道感染

(1)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高温高湿且吸血昆虫繁殖滋生的夏秋季多发

3致病机理

猪嗜血支原体在红细胞上以直接分裂及出芽方式进行裂殖,目前还不能在无细胞的培养基上生长,也不能在血液外组织繁殖对各种消毒剂及干燥的抵抗力极弱,一般常用的消毒药均能将其杀死,在抗凝的血液中置4℃条件下可保存15天但对低温的抵抗力强

2.2传染源

2流行病学

现在猪嗜血支原体病流行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猪场大规模暴发嗜血支原体病较少,多呈零星发生,对成年猪致病率不高,女职工哺乳期时间多呈隐性感染,但往往与猪瘟、猪蓝耳病等混合感染,因而对养猪业造成一定的危害

猪嗜血支原体会改变红细胞的表面结构,使其变形,变形的红细胞影响血液流动性和对渗透压的抵抗力,经过脾脏时被清除,并发生溶血,致使猪只在急性感染阶段,可发生广泛的溶血性贫血此外,猪嗜血支原体感染时,红细胞大量崩解破坏,也可引起贫血、溶血,致使血液稀薄,还会引起严重的酸中毒、低血糖症等由于消耗性血凝固病理作用,使血凝时间延长,血栓数量增加,引起机体出血

猪嗜血支原体病(过去一直称为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嗜血支原体寄生于动物或人的红细胞表面、血浆等部位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俗称“猪红皮病”、“血虫病”、“贫血性黄疸病”猪嗜血支皮肤病的症状原体病临床上主要特征为贫血、黄疸和发热,剖检可见全身皮肤、黏膜、脂肪和各内脏器官表面显著黄染个别怀孕母猪流产、产死胎等该病原菌是引起猪贫血的原因,而与病原菌名称无关

2.1易感动物

(2)间接传播:可通过蚊、蝇、疥螨、虱子等吸血昆虫和老鼠传播

(4)垂直传播:可经患病母猪的胎盘感染胎儿,此外配种也可传播该病

(3)本病急性期死亡率可高达90%亚临床感染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低且很难测定

猪嗜血支原体可通过降低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导致b细胞数量和各种免疫球蛋白的产生量减少,从而间接地抑制了机体的体液免疫应答在当前的养猪业生产中,一方面,大量嗜血支原体感染引起猪群的免疫抑制,增加了其他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原虫)感染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猪哺乳期奶水少群流行的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如猪圆环病毒、猪蓝耳病病毒、伪狂犬病毒的感染,可成为猪发生嗜血支原体病的一个重要诱因两者之间在疾病发生上常互为因果关系,使感染猪的症状加剧,对养猪业的危害加重

吕惠序(烟台市牟平区富海种猪场)

(2)嗜血支原体病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疾病,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猪体和嗜血支原体之间可保持一定平衡,嗜血支原体在血液中的数量保持相当低的水平但是,当天气突变、突然换料、更换圈舍、密度过大、争斗、分娩等应激因素存在或饲养管理不善或猪群中患猪瘟、猪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疾病时(最易并发和继发嗜血支原体病),以及机体抗病力降低的情况下,血液中的嗜血支原体的数量自来水 钩虫急剧增加,可使隐性感染猪大批发病,并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如贫血、黄疸、发热

由于本病是多因素疾病,在清洁、正常饲养条件及机体防御机能健全的情况下,多为隐性感染,感染嗜血支原体后,一般不会发生急性病例,或不表现临床症状但是,当发生其他疾病(尤其是猪蓝耳病、温和型猪瘟等)、应激反应、营养缺乏、不良环境等因素引起的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才急性发作,出现临床症状;仔猪出现高死亡率,母猪出现繁殖障碍本病的潜伏期为3—20天,平均为7天

(3)血源传播:被污染的注射器、针头、阉割刀、剪尾钳、耳号钳、手术器械等也能传播

2.3传播媒介及途径

1病原学

不同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近几年主要是哺乳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被阉割或打耳号后几周的仔猪尤其容面部痉挛和面瘫的区别易发病,一般死于急性阶段嗜血支原体在猪群中的感染率很高,但大多数病例常呈隐性感染而耐过,成为长期带病原的传染源

4.1仔猪症状

4.2育成育肥猪症状

4临床症状

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典型的溶血性黄疸以及轻度贫血,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0℃以上,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常见皮肤潮红、末稍发绀,毛孑l处有小的铁锈色红斑,尤以颈背部、腹下皮肤明显.生长发育不良、消瘦,易感染其他病原如体外寄生虫,育肥猪发病后死亡较少

猪嗜血支原体寄生于血液内,可通过如下途径传播

仔猪感染发病后,症状明显,常呈急性经过,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如果消毒不严格,打耳号、剪齿、断尾或阉割后几周的仔猪阶段易感染发病急性期间的临床症状是:发病初期发热达40.5℃—42℃,呈稽哺乳期能用化妆品么留热;精神沉郁、厌食、扎堆、发抖,反应迟钝,呼吸加快,可见有明显的腹式呼吸:病初四肢、臀、腹内侧等皮肤充血黄染呈黄红色,乳头肿胀、发红,故有“红皮病”之称特别是耳廊边缘的浅红至暗红色(时间久者耳部可发生坏死)是其特征性症状中后期行走不稳、腹泻、贫血,皮肤和黏膜苍白,全身黄疸急性病例发病后1日至数日死亡死亡率高达50'/0—200'/00急性阶段后自然恢复而存活的猪生长缓慢成为僵猪并可能再次发生感染慢性病例,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贫血、消瘦、苍白、脱水、皮肤全身黄染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howhychina.com/gcbby/5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